■ /
在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小學中年級的習作水平,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步階段。也是由低年級的寫話向獨立成篇過渡的重要階段。如何能讓孩子在作文起步階段有話可說,愉快表達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當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的促使下積極練筆,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寫作水平。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感興趣。”那寫作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寫作材料感興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透徹了解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靈活運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書面表達是建立在口頭表達的基礎上的,雖然口語和書面語的表達有所差異,但我們應該引導學生用手中的筆寫出心中的想說的話,幫助學生消除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在一種放松的狀態中“我手寫我心”。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在語言方面,即口頭語言的發展先于書面語言。抓住了這一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就應該充分發揮“說”這一優勢,讓學生先說、多說、說全、說細,在“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去寫。說的形式可以是個人自說、同桌對說、小組成員輪流說、小組派代表在班里說等。通過說,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說話積極性,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產生更多更生動的詞語、句子,為學生的寫作積累更多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良好的情境氛圍猶如香甜美味的水果,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優美的情境中展開寫作思路,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既有啟發性又有趣味的情境,來激發學生對作文的渴望和熱情,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高度的激發狀態,達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在進行情境引入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議論情境、音像情境、圖片情境、語言情境、作品欣賞情境、游戲情境、表演情境、景物情境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應以能夠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
開展寫作競賽和優秀習作評選活動是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和誘發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引導學生在競賽評選中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的參與感和榮譽感,磨煉學生的意志。在運用這種方式時,教師應針對學生存在的諸如審題不清、重點不清、中心不明確等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活動,讓學生有獲得知識的機會。為使每個學生均有機會獲獎和全程參與整個活動,評委應由任教老師和學生輪流組成,個人評選分多個等級。在公布個人競賽結果時,應重視獎勵成績暫時稍差的學生,使他們覺得只要自己在某方面寫得好一點就能超過對方,同樣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充滿信心,從而變“要我寫、厭惡寫、懼怕寫”為“我要寫、愿意寫、喜愛寫”的喜人局面。強烈的榮譽感,會使他們人人不甘落后,思維活躍,競爭激烈,通過這種激烈的競爭,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激情。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如果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出好的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作為老師,我們應該不斷地鼓勵和督促,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學生語言的積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湊”。這些古語,既通俗又生動地告訴了我們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可以使學生掌握大量的課外知識,獲得間接的生活經驗,寫作時就可以從中吸取材料。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它視為一個關鍵的環節來抓,力求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更新。
1、推薦好的讀物
為了避免學生讀書的盲目性,教師應常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課外讀物:趣味濃厚的科普讀物、圖文并茂的童話故事、催人淚下的戰斗故事、意義深遠的抒情散文。此外,還可以給學生推薦相關課本知識的拓展閱讀材料。如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
2、指導學生作好讀書摘錄
摘錄是指摘抄所看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片段。摘錄最終為了積累。對于學生摘錄的內容,可采取教師點名背、學生交換背等方式。讓學生把摘錄的內容牢固地記住;學生的摘錄筆記應該多批閱,并定期開展“講、展、賽”活動,以此來激勵學生多讀、深思、勤記,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地給學生充電,學生才會得心應手地薄發。
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但小學生的生活范圍相對狹小,那么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就十分必要;因此教師應積極組織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演講比賽、課外閱讀成果展等學生喜愛的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有意地進行觀察,并從中獲得真情實感。從活動中所積累的材料往往由于親自參與而印象深刻,記憶牢固,再現容易,而且寫作中使用起來容易抒發情感,達到文情并茂。
從日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家庭情況都可以一一得到反映。對學生而言,日記成了他們吐露心聲的朋友。學生通過寫日記,懂得了更加細心地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和人,他們的思想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錘煉,對生活、身邊的人、周圍的事物產生了更多的理解和關愛,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積累學生的寫作素材。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要渠道。而能夠入選教材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課文中的讀寫結合點,設計多樣的練筆,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抓準語言訓練點,加強表達訓練,在習作內容的選擇和表達形式上為學生架設橋梁。
續寫是指從原文出發,遵循原文思路對原文作延伸。續寫是一種傳統的作文訓練模式,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插入續寫訓練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對于初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而言,巧用續寫能夠激發寫作興趣、培養寫作想象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就專門開設了一個續寫單元,教材中的故事沒有結局,要學生發揮想象,寫出結局。在做課堂設計時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依托課文情境發揮想象、訓練表達的空間。如續寫《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還會幫助哪些人?胡蘿卜先生發現他的長胡子了嗎?續寫《不會叫的狗》,不會叫的狗還會遇到什么事情?他會怎么做呢?最后這只狗學會叫了嗎?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人從兒童時就有模仿的天性,他們因模仿而獲得了最初的知識,模仿就是學習。”兒童在學習語言和多種技能時,最初階段都是借助模仿作為“階梯”的。也可以說,兒童的一切學習最初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描述的情景形象生動,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或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仿寫進入幻想中奇妙的生活空間。如《聽聽,秋的聲音》可以接著往下寫秋天的情景,也可以改成《聽聽,春的聲音》進行仿寫;《美麗的小興安嶺》按四季變換的順序安排,可以讓學生學習,按這個順序介紹自己的家鄉;如《多彩的夏天》一課,教后可指導學生觀察身邊夏天的景色。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特別是三年級的起步作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師持之以恒地指導,孩子們才能愉快地奔跑在廣袤的習作原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