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我國信貸市場發展迅速,銀行貸款、互聯網金融、民間借貸等等各種融資方式在我國逐漸普及。在借貸發生時,出借人為了降低風險,往往都會要求借款人提供相應的擔保,較為常見的有車輛抵押、房產抵押、存單質押、股權質押、保證擔保等方式。實務中,存在許多借款人違約導致擔保人不得不代償的情形,那么作為擔保人,在履行了擔保責任后就面臨著如何向借款人及其他擔保人主張權利的問題。
為便于讀者理解,我們假設存在這樣一個案例:A公司因經營需要,以購買原材料為由向B銀行貸款1000萬元,由C公司及D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擔保范圍均為借款本金500萬元及相應的利息、違約金、賠償金、實現債權的費用),由E公司提供某甲房產(評估價值250萬元)為該筆債務提供抵押擔保(擔保范圍為借款本金200萬元及相應的利息、違約金、賠償金、實現債權的費用),由F公司提供某乙房產(評估價值400萬元)為該筆債務提供抵押擔保(擔保范圍為借款本金300萬元及相應的利息、違約金、賠償金、實現債權的費用)。按約付息,借款到期后一次性還本付息。借款發放后,因A公司多次逾期,B銀行宣告貸款提前到期,要求A公司立即歸還本息,同時要求C、D、E、F公司立即履行擔保責任。因A公司無力還款,C公司無奈向B銀行履行了全額本息。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向債務人不能追償的部分,由各連帶保證人按其內部約定的比例分擔。沒有約定的,平均分擔。”
依據該規定,C公司在承擔擔保責任后,應首先向A公司進行追償;對于A公司不能償還部分,再按照約定或法定比例分擔,即,其他連帶擔保人僅對A公司承擔補充責任。另從現實情況考慮,如C公司在承擔擔保責任后,在未向A公司進行追償情況下直接要求其他擔保人分擔責任,則其他擔保人在分擔責任后仍可向A公司進行追償,也即是說,本可以由A公司一次性直接承擔的債務,分散至多個擔保人處,需要分別處理。這顯然增加了當事人的救濟成本,也與擔保法及司法解釋中在債務人無能力情況下由擔保人分擔損失的本意不符。據此分析,C公司承擔擔保責任后,應首先向A公司進行追償,而不能直接要求其他擔保人分擔債務。
但現實情況,往往是A公司已經沒有履行能力,才導致C公司代償,此時如果需要先行起訴A公司再向其他擔保人主張分擔債務,很有可能在與A公司的訴訟中,其他擔保人已然將有價值的資產轉移,待C公司再行向其他擔保人主張權利時,其他擔保人早已沒有履行能力,這顯然是不利于C公司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
實踐中,我們建議C公司在訴訟中將A公司及其他擔保人均列為被告,向法院請求1、A公司歸還代償款及資金占用利息,2、各擔保人在各自份額內對A公司不能清償部分承擔補充清償責任。如此訴訟的話,C公司可以立即向法院申請訴訟保全,對A公司及其他擔保人采取保全措施,以防止A公司及其他擔保人轉移資產。
該問題本質即為在人的擔保與物的擔保并存時,人的擔保與物的擔保之間能否相互追償。首先,針對該問題,我國法律并無相關明文規定,我們認為:無論是保證人還是物的擔保人清償債務,都會使其他擔保人免除擔保責任,其他擔保人由此受益,從公平原則出發,各擔保人相互之間追償權具有可行性。并且根據擔保法司法解釋第二十條第二款:“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向債務人不能追償的部分,由各連帶保證人按其內部約定的比例分擔。沒有約定的,平均分擔”,以及該法第三十八條第一款:“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以及該法第七十五條第二、三款:“同一債權有兩個以上抵押人的,當事人對其提供的抵押財產所擔保的債權份額或者順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抵押權人可以就其中任一或者各個財產行使抵押權。抵押人承擔擔保責任后,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抵押人清償其應當承擔的份額”之規定,保證人之間、抵押人之間及人保與物保之間均可以相互追償,但其他擔保人之間相互承擔按份責任。
據此,C公司作為保證人,亦有權向物的擔保人E公司、F公司要求分擔債務。
首先,針對本案例的情況,筆者認為,D公司與C公司均為連帶保證人,并且擔保范圍一致,均為本金500萬元及相應的費用,E公司的擔保范圍為本金200萬元及相應的費用,F公司的擔保范圍為本金300萬元及相應的費用,故C公司、D公司各分擔四分之一,E公司分擔五分之一、F公司分擔十分之三。
為便于理解,我們對案例中擔保情況假設如下:由C公司及D公司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由E公司提供某甲房產(評估價值250萬元)為該筆債務提供抵押擔保,由F公司提供某乙房產(評估價值400萬元)為該筆債務提供抵押擔保,擔保范圍均為借款本金1000萬元及相應的利息、違約金、賠償金、實現債權的費用。針對此種情況,筆者通過查詢案例,發現有兩種觀點存在:
第一種觀點:各擔保人之間未約定擔保份額的,各自依據抵押財產價值和保證金額對內按份分配擔保份額,即C、D公司承擔37.74%(10000000/(10000000*2+2500000+4000000)*100%),E公司承擔9.43%(2500000/(10000000*2+2500000+4000000)*100%),F公司承擔15.09%(4000000/(10000000*2+2500000+4000000)*100%)。
第二種觀點:各擔保人之間未約定擔保份額的,平均分擔,即C、D、E、F公司均承擔四分之一。
筆者認同第二個意見,《擔保法解釋》第二十條第二款:“連帶共同保證的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向債務人不能追償的部分,由各連帶保證人按其內部約定的比例分擔。沒有約定的,平均分擔”、第三十八條第一款:“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保證人或者物的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或者物的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以向債務人追償,也可以要求其他擔保人清償其應當分擔的份額”。同一債權既有保證又有物的擔保,且各擔保人之間沒有約定情形下,各擔保人的責任,應當平均分擔。若按第一種意見分擔,各擔保人承擔不一樣的擔保責任,與法律規定相悖,顯失公平。
綜上,結合前述假設的一個案例,筆者分析了擔保人在向出借人履行了擔保責任后,向其他擔保人(包括保證人、抵押人)主張權利時可能碰到的若干問題。鑒于筆者實務中遇到問題的局限性,無法囊括現實借貸、擔保中可能出現的所有情形,擔保人在履行擔保責任前應充分理解《擔保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在落實反擔保及后續追償工作思路后,再行履行擔保責任,以合理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