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舸/海南師范大學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網絡成為了新時期大眾傳媒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多的是采取網絡上的文字交流,而不再是以往的面對面的形式。表面上看,這種方式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實際上,網絡也在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人類。網絡文化正在逐漸成為控制人的行為和人的精神的異己的力量。網絡文化的異化導致社會中的人信仰迷失,道德淪喪。因此,為了消除網絡文化的異化,我們要找出網絡文化異化的根源所在。
“異化”一次來源于拉丁文alienatio,本意是轉讓、分離、疏遠、差異等。在哲學史上,黑格爾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異化的概念。異化在黑格爾那里“第一次被當作是生存與世界并面對著世界的人的地位的根本問題。”費爾巴哈則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上,認為精神異化不過是上帝創世本質的一個變樣,而上帝正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馬克思辯證的吸收和在繼承發展了黑格爾、費爾巴哈的異化觀的基礎上,以異化勞動為切入點,認為異化是指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對象同勞動者相對立。“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因此,異化概念確立了基本的內涵,即表示在一定發展階段,主體所特有的活動或者力量成為控制主體的異己的力量,與主體相對抗,相對立。
“網絡文化異化,指的是主體過渡利用自身創造的網絡文化,導致對網絡文化的高度依賴。這種高度依賴使網絡文化原有的內涵目的與功能,發生扭曲和顛覆,演化成為主體相背離的異己力量,導致主體沉迷于網絡文化束縛而難以解脫,甚至受到傷害而缺乏理性自覺,最終反而使主體成為受制于網絡文化的工具,淪為被網絡文化主宰的主體。”網絡文化使人逐漸迷失自我,喪失自我,成為網絡的奴隸。
網絡文化在給我們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一些挑戰。網絡正以一種異己的力量來控制人們的情感、行為以及思想。在工業社會,人對物的依賴是對有形的物的依賴;而在網絡社會,依賴的側重點從對有形的物的依賴轉向了對虛擬物的膜拜,引起了網絡文化的異化。目前,網絡文化異化的根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業利益的追逐是導致網絡文化異化的根源之一。 21世紀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大部分的商業都離不開網絡,無論是從事企業的管理人員,還是正在上學的學生,無不都依賴于網絡。因此,一些投機分子為了獲得利益去迎合大眾,不惜弱化文化本身的內在價值,使網絡上的信息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
第二,網絡文化符號怪異化和個性化的追求,造成了網絡語言和文字的異化。網絡語言和文化符號的發揮是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相應的出現的。目前,網絡語言存在粗俗化、暴力化和庸俗化的傾向,一些網民為了追求“獨特”,使用錯別字,以同音字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意思,這種做法,長此以往,將導致漢字的弱化。
第三,網絡文化的異化還表為世界觀的扭曲。以往大學生所接觸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廣播、電視等途徑。那些不利于青年成長的信息已被過濾掉。而網絡上信息冗雜,大學生又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放縱自己,誤入歧途。
首先要轉變大學生的網絡政治文化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家庭,校園,媒體等都是學生獲得信息的來源。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的民主文化觀念,使大學生獲取信息時,能夠自覺過濾到不符合自身成長的信息。其次,要優化網絡并開發有利于大學生學習的網絡學習平臺。網絡上應長期創立有效的學習網站。例如,目前網上有許多軟件可以搜索到知名院校教師的公開課,此外還有慕課等新型的網絡溝通平臺,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當然在方法上只靠創立學習網站來推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網絡只是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媒介,不應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主導。對于網絡應該在利用的同時學會適度。最后,要運用網絡鞏固大學生的網絡文化概念。要創新網絡文化觀念的方法。當前由于國內網絡發展正處于初級階段,許多大學生對網絡的認識不全面,因此必須要創新網絡文化觀念充分認識網絡文化的發展,充分利用和發揮政府的職能和作用。
從社會根源看,社會規制的缺失,倫理道德的失范以及網絡文化環境的惡化是導致網絡文化異化的主要根源。首先要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理查德·斯皮內洛認為,“無害原則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最低的道德標準。根據這條最基本的道德原則,人們應當盡可能地避免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其次,應該建立必要的網絡倫理道德原則。最后應該創新網絡管理的方法,建立網絡主體和行為主體之間的對應機制,使網絡使用者的行為既受到法律法規的保護,同時又可以產生相應的約束力和震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