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洪/江蘇省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
現代社會對于學生們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成績的好壞或者某一門功課的表現如何。人們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讓學生得到全方面的教育和發展,就這一點上,教育工作應該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說:學識、能力、道德、情感等等。那么,就需要進行“通才教育”,而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教育則是其中重要一環。隨著時代發展,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則又有了新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具體如下。
大學作為高等學校,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是非常看重的。而青少年到成年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深度上肯定有了一定程度的跨越。那么,語文能力對他們在這個階段所進行的各項活動和學習來說都至關重要。
作為很多專業學習的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和掌握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這對于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而大學生作為知識青年,以后要將自己的熱忱用來報效國家,那么他們一定要在這部分有所了解。這也是高等教育要承擔的責任。
而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教育則在這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眾所周知,文字和歷史文化是分不開的。而語文中必須要用到的文章、語句等必會涉及到文字的內涵,從而會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提高文化素質。
因此,在進行語文的學習中,學生們勢必會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相關的思想內涵,這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大學生作為一個即將從學生轉變為“社會人”的群體。他們需要一個更加完善和優秀的人際交往能力,而語文學習勢必可以幫他們學會更好的文字使用、表達能力,這對于他們的口頭表達和人際交往都是非常有用的。
且通識教育本身就是為了培養更加全面的人才,從這個角度上講,語文學習不僅僅給大學生們增加了理論知識,而且對于他們真正步入社會后所需要的實踐能力也是非常有好處的。這也是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教育功能之一。
在進入大學以前,學生們受到的教育多是為了高考做準備,這就導致他們會形成一定的功利化思維,這對于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語文學習是不利的。
因此,經常會存在學生為了拿到學分順利畢業,而在學習上并沒有很用心,只是程序化地走走過場,考前突擊準備一下,這對于學生更好地培養語文能力,學習文化知識都是不利的。就這方面而言,功利化的思想是相關教育里存在的很大不足。
一直以來,學生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無非就是讀、寫、記這幾種方式,學習方式的刻板會導致學生對于課堂內容失去興趣,學習效率也不會太高。而這樣的糟糕結果就是會導致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沒有力量、激情。因此,對于學習方式的改變也是非常必要的。
而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迅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地加入一些新鮮的因素。比如說,可以在教學中應用一些多媒體資源,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知識的積累。一次你,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豐富的資源。比如:古詩、美文、名著等等。讓學生充分地利用課上和課外的時間進行學習和理解,這些知識的積累對于他們語文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教育中,對于文化的傳承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教育中,更加應該讓學生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進行學習,讓他們在傳統文化中感受中國從古至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傳承,這對于新一代的青年來說,是靈魂所在,是必須要教育的內容。同時,對于傳統經典的解讀,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
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語文教育之功能有:提供高層次的語文能力、為學生提供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知識、提升表達能力等,但它也存在功利化和內容刻板的不足。因此,教師教學中應當積極探索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大學語文教育的作用,讓學生們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也獲得一個更好的語文能力,以應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