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玲/臨沂大學傳媒學院
一是有利于更好的培養人才,提高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畢業生的質量和就業率。基于行業標準,實際是基于崗位的需要,就是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課程活動以崗位需要為依據,體現“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宗旨,使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通過研究本課題,為影視后期制作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推動課程改革向更加科學化、有序化、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使改革實踐更加系統,切實促進課程更好的服務于人才培養。同時,因為實現了高校與市場的“無縫連接”,可以大大提高數媒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為日益興起的影視后期制作行業輸入大量優秀的高端人才。
二是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學生崗位適應性。以與行業標準銜接作為課程改革策略,是基于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校,應依據產業發展的需要和行業企業的技術標準,通過課程內容體系建設,實現從理論知識導向的轉換,建立有別于學科課程體系的實踐課程體系,把崗位對人才的標準化要求轉化到教學環節上去,促進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這樣,有利于數媒專業貼近市場辦學,貼近崗位培養人才,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
三是有利于豐富課程改革的內涵,為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一種新思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擁有最新應用知識和較強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現階段,影視后期制作類課程的課程結構不合理,課程內容與工作要求脫節等問題制約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引入行業標準,在原有的課程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重新梳理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體系,從市場和產業角度審視課程對人才培養的作用,豐富了課程改革的內容,為深化課程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通過影視后期制作的行業標準,建立以數字圖像處理、數字媒體編輯、數字電視特效等核心課程為基礎的影視后期制作類課程的教學體系。
根據影視后期制作的崗位需求和職業資格標準,對課程進行整合,同時根據每年的市場需求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對每門相關課程,以過程性知識為主,以陳述性知識為輔,具體的,以影視后期制作的技術和經驗類知識為主,以概念和理解的知識為輔。
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以影視后期制作過程為基準,關注影視后期制作過程的構成要素,基于知識應用的工作過程的角度集成知識、開發課程、編寫實訓教本。
通過資料查詢了解影視后期制作的最新行業標準,分析其發展趨勢。同時,組織團隊成員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實地調研,與企業專家共同研究并分析影視后期制作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務,針對典型工作任務所要求具備的能力的復雜程度進行必要的歸納整合,形成綜合能力領域。參照影視后期制作的行業標準和崗位需求,制定出與職業崗位能力的訓練要求相符的課程標準。對當前與影視后期制作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進行研究分析,梳理出影視后期制作行業標準與職業資格認證考試之間的關系,篩選出適合本方向職業資格標準的認證考試,引導學生參加。參照影視后期制作的崗位需求,邀請領域內專家共同制定職業資格認證試題庫,試題庫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兩部分,旨在考察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學生從大一開始陸續進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從第一學期的數字圖像處理,到第二學期的數字媒體編輯,再到第三學期的數字特效,經過三個學期的連貫式的學習與實踐,在參加了綜合性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后,就可以獲得“影視后期設計師”證書,通過該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能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與企業的需求相統一,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行業需求與專業知識相脫節的問題,培養出與崗位“零距離”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
利用寒暑假時間,分期分批選派影視后期制作類專業的主講教師參加培訓,提高老師的業務水平,設立教學準入制度,沒有“雙師證”的教師一律不允許承擔此課程體系內的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