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式教學理念根源于杜威的“做中學”,盛行于歐美國家技能教育領域。首先,它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他們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提出問題,在獨立的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自主的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快樂的分享自己的成果,這樣的形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增強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對于學生的表達能力不無裨益。其次,它能夠讓學生自信,在自信的交流中學會傾聽,學會補充,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學會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去解決發現的問題,在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在和同伴的交流與集體的智慧中共同取得一定的進步。
分享式教學理念符合學生個性特點,也適應于人腦的思維方式:問題——討論——分享。但同時對于課堂教學而言,這種教學方式,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他必須有充分的備課和課堂機智,才能依據學生的發散思維來引導學生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而有效達成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十年前,所面對的學生大都是1991年左右出生的,他們最喜歡的話題是超級女生,快樂男生;他們對“非典”“冰災”“汶川地震”這些時間畫面感很強,課堂之能有效激起學生共鳴;而現在這兩屆的學生,為典型的千禧一代。對電視節目剩下的興趣僅為“玄幻劇”;最為依賴的工具是各種手機APP;對于“時事政治”很漠然,所以在上課舉例時,當我們老師用感慨萬分的語調跟他們聊“十九大”話題時,他們的反應似乎不會與我們達成同步。因此,假若不能好好研究這些教學對象,我們的教學觀點就無法最有效地傳遞。
這個話題很有爭議,對于工科而言,課程的實用性顯而易見;但對于文科而言,講起立竿見影的效果總是會有點勉強。而關于英文,不僅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通高中生,大學生,花了50%的時間來學習一門畢業后幾乎無用武之地的語言,他們有時也感覺沒有學習動力。對于這種無力感,我試圖激發學生的最根本的求知需求,從長遠、心理、情感、實用、全面出發,達成學生的求知愿望,完善其思維結構。
教育的最大意義在于傳承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開發大腦,創建新的文化和文明。因此,我們開設的任何一門課程都是為了文化的傳承。我們的大腦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寶庫,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去開發挖掘,如果僅以“上班會用嗎?”“考試會有嗎?”這樣的評價標準去衡量學習,那么這樣的“人才”不就只是“人工機器”嗎?
近年來的中等職業學校在人才培養方向上更加重“技能”,輕“素養”;但如果按照此種教育理念,是否所有基礎課程都可以取消?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可以變成“師傅帶徒弟”式?現在社會技術發展速度如此之快,試問哪位“師傅”有能力將所有最新的,最先進的技術傳遞給每個“徒弟”?三年、五年畢業后的學生對于外界的技術不還是落后的嗎?因此“純技術性教學”并不是真正的學校教育。作為學校,我們的目標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素質意味著綜合素養,對學生而言,意味著最基本的交流溝通能力,最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最基本的自我學習能力;為進入社會工作做好了最基本的準備——知識準備,技能準備,心理準備,體質準備等等。
任何一本教材的編寫都有編者的意圖,取自于編者的實際教學過程;而這與我們本身的教學實際是有區別的。因此,在學期之初,老師們需要通讀教材。對此,我建議在開學之初要有半個月的集體備課時間,參加成員要豐富:此門課非常有經驗的教師;有學習經驗的上一屆的學生代表,畢業生代表。從社會需求著手,重新研讀與專業對接的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新研讀;從學生需求出發,審核資源庫材料是否需要更新,是否符合本學期學生的學習需求。確定好方向,整合教材,提煉主題,增刪內容,合理分配課時。
有了集體備課大方向作為準則,在每周上課之初,應該再次打開教材和備課方案,認真研讀;結合當前最熱門的話題進行鋪成。針對不同班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教材做進一步的加工,注重與專業對接,培養學生國際性視角。
課前教學內容整理還包括熟悉講義。不同的時間段對課堂和課文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課前的這次備課,將會更加豐富備課內容。
在對學生和教學內容非常熟悉的前提下,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來達到教學目的。這個優勢包括幽默的語言風格;包括聲音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包括獨特的思維方式;包括清晰的板書;包括與眾不同引導方式等等,這是鐫刻在一個老師身上最有代表性的痕跡。
本文主要是從備課角度來分享“分享式教學”的一些思考,旨在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來改進自己的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