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是明代的著名教育思想家,出身官宦之家,政治立場始終站在封建地主官僚一面,他的思想明顯是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路線和教育路線服務的”,不可否認其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的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人才。但就其人才培養(yǎng)來看,明顯帶有實學思想,反對空談無用之學和虛文,“注重在敦本尚實、反樸還淳的行的一邊。修飾虛文,已為陽明所不取,何況拘牽文義”,主張將道德修養(yǎng)與實際行動相結合,通過“事上磨練”培養(yǎng)重行的務實之人。反對知行脫節(jié)的行為,主張培養(yǎng)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才。此外尊重了個人成長和成才過程中的客觀規(guī)律,主張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年齡和能力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培養(yǎng)各種各樣的德才兼?zhèn)渲恕?/p>
明朝中葉,階級矛盾尖銳,社會總危機暴露,使得社會動蕩,秩序混亂不堪。通過對社會現(xiàn)實的分析,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源于道德倫理的缺失,主張“加強封建道德教化,喚起人們內在的天德良知,自覺地遵從封建的統(tǒng)治秩序和倫理綱常,從而達到消除明王朝的政治危機和思想危機。”通過道德倫理的教育,約束人們不做違反道德的行為,以此消除社會危機。可見其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是為社會現(xiàn)實服務。
為實現(xiàn)服務社會的目的,王陽明強調道德倫理教育。認為“古圣賢之學,明倫而已。”道德教育在個人成圣成賢的過程中極為重要。他認為人倫道德教育對個人成圣成賢和國家穩(wěn)定有著重要作用,“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矣。”道德教育可明人倫,明人倫對國家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在“家齊國治而天下平”。 王陽明贊同三代的教學內容“舜之命契,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提出明倫之外無學問,凡不涉及人倫道德的教育都是異端邪說。以人倫道德來教育世人,即可成就圣賢之人,也可安家國天下。他將道德教育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把道德修養(yǎng)提高到社會家國穩(wěn)定的重要位置。因此強調道德教育應從幼兒抓起,“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對兒童專門教授道德倫理,從小就踐行并以此作為他們?yōu)槿颂幨赖臉顺摺5赖聜惱斫逃坏糜衅绦傅。蹶柮髦贫ㄔ敿毧尚械恼n表將考德放在第一,每日考察學生德行,再通過歌詩、習禮等方式規(guī)范他們的行為舉止,使在生活中嚴格按照禮儀道德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得做有違道德倫理的行為,自覺遵循倫理綱常和國家秩序。此外,他通過實地考察制定鄉(xiāng)約,要求相鄰之間和諧相處,親人之間相親相愛,遵紀守法,村民不得做任何違反社會秩序的行為,這種禮法結合的鄉(xiāng)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秩序的穩(wěn)定。
王陽明在人才培養(yǎng)上尤其注重人倫道德教育,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封建道德,人倫道德是他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內容,目的在于培養(yǎng)有道德之士服務社會現(xiàn)實。道德倫理的教育使人們自覺約束個人行為,便于統(tǒng)治階級的管理,對穩(wěn)定秩序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王陽明人才培養(yǎng)的方法偏重實行,主張“事上磨練”反對空談而不務實、知行脫節(jié)的行為,強調言行一致,做到“知行合一”。強調遵循客觀規(guī)律,實行因材施教,注重“分限”。
王陽明認為“社會之不治”根源在于“士風衰落”和“學術不明”。官吏的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士人、學者言行不一,貪圖名利、華而不實,導致國家混亂不堪。“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不復知有敦本尚實、反樸還淳之行。”可知王陽明反對空談、不務實、言行不一、知行脫節(jié)的社會邪氣,提出“知行合一”號召言行一致,主張敦本尚實、反樸還淳。在人才培養(yǎng)上他主張“事上磨練”做到言行一致、敦本尚實,培養(yǎng)“知行合一”的務實人才。
關于知行的關系王陽明認為“知”“行”關系密切,“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行一體,“知”離不開“行”,“行”中可見“真知”,“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二者相互滲透,合為一體不可分割,把本為一體的“知行”分開,就會使“知”陷入懸空,“行”就失去了方向。王陽明“知行合一”論既強調知,也重視行,他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主張將“知”付諸于“行”中,才能“知”而有所獲,“行”而有所悟。為此王陽明極為重視“行”,強調“事上磨練”。
“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王陽明認為真正的學問離不開實際行動,為學者亦不能離開實際行動,不在行動和“事上磨練”中得來的學問是立不住腳的,“臨事便要傾倒”,因此王陽明主張培養(yǎng)切實躬行的務實之人。“陽明講學,偏重實行,事上磨練,是其著精神處。”鼓勵學生“在事上磨練”或“在行動中學習”,避免空談,把人倫道德付諸于現(xiàn)實生活,實實在在的去實踐,要求學生做言行一致的務實之人。以此來諷刺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道貌岸然、空談道德良知的勢利之徒和偽君子。“‘事上磨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王陽明教學注重聯(lián)系實際,為學要向實處著力的傾向”。
王陽明人才培養(yǎng)尊重客觀規(guī)律,注重人的承受能力,主張循序漸進。王陽明曾說“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天理本體自有分限,不可過也。”在人才培養(yǎng)中不強求學生做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他用種樹來做比喻,幼苗少澆水,待它稍有成長再適當加水,若不顧一切將所有的水都倒上去,那樣只會毀壞樹苗。人才培養(yǎng)亦如種樹,要根據(jù)個人的年齡和承受能力灌輸適當?shù)闹R。
“王守仁還強調因材施教,要根據(jù)學生的資質、個性,長處、短處給以不同教育。”人的愛好、性格、資質不盡相同,為此在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應揚其所長,避之所短,因材施教。王陽明所說“圣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是其因材施教的典型,人才培養(yǎng)的方法不應千篇一律,要根據(jù)其性格特點來成就他。就兒童而言,天性愛玩、活潑,不喜拘束,為此在培養(yǎng)過程中反對“鞭撻繩縛,若待拘囚”的教學方式,應順性而導,順應兒童年齡和天性來實施教育,設置兒童感興趣的課目,吸引兒童主動地探索知識,這樣才能使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資質有高低,人才培養(yǎng)也要關注這一點,他曾對其弟子說對平民施教就得站在平民的立場來教學,傳授平民能接受的知識。
在王陽明的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尊重客觀規(guī)律,突出表現(xiàn)在因材施教、注重“分限”等方面,這種注重學生年齡、性格和心理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對當代人才培養(yǎng)有借鑒意義。
王陽明人才培養(yǎng)的任務是培養(yǎng)具備立志、勤學、獨立思考等能力的能“致良知”的圣人。“致良知”可使人在實際生活中做到“省察克治”、改過從善、嚴于律己、遵紀守法,從而實現(xiàn)其人才培養(yǎng)服務現(xiàn)實的目的。
王陽明注重立志在個人成才中的作用,指出“立志而圣,則圣也;立志而賢,則賢也。”,立志為圣賢,就會不斷地朝著圣賢靠攏。志向和目標是人成長的方向,使得不管在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并毫不動搖的朝著目標前進,激勵著人們不斷地前行,不立志則“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如若沒有遠大的志向就會失去前行的指明燈,人人如此天下將無事可成。所以,立志個人成才的首要任務。
在立志成才的過程中少不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王陽明曾對他人指點和個人獨立思考做了比較,認為“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一了百了。”在為學成才的過程中少不了老師的“點化”,但老師的“點化”遠不如個人思考、專研的收獲多。思考使人睿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會更為深入和透徹,行動起來更有目的性,就不會陷入“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個冥行妄作。”不經(jīng)思考隨意去做則無法達到想要的結果。在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思考讓目標更加清晰,通過思考可使人更快的接近目標。
“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只是個揣摸影響。”光有遠大志向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去努力學習,不將其所思所想置于實踐中去檢驗,目標和夢想終會淪為空想,在成才的路上要努力學習,實際去做。王陽明認為立志與勤學的關系“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立志離不開學習,學習必須勤奮努力,否則志向將不會得以實現(xiàn),在成才的過程中應勤奮刻苦、主動學習,博覽群書,注重積累,明辨是非,在勤學的實踐中改過從善,糾正錯誤以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在王陽明培養(yǎng)“致良知”圣人的培養(yǎng)任務中注重對立志、獨立思考和勤學的培養(yǎng),使人們在為學和成才的過程中自覺地改過從善,真正做到“省察克治”以實現(xiàn)真正的“致良知”。
王陽明的人才培養(yǎng)觀,出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注重對道德倫理的教育,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渲浚苑饨ǖ赖录s束人們的行為,維護統(tǒng)治階層的管理秩序,以實現(xiàn)為社會現(xiàn)實服務的目的。反對空談和知行脫節(jié)的行為,注重實際行動,主張言行一致,通過“事上磨練”培養(yǎng)真正的重“行”務“實”之人才。他尊重客觀規(guī)律不僅表現(xiàn)在注重“分限”和因材施教還表現(xiàn)在對立志、獨立思考和勤學等為學和成才的不可或缺的能力的培養(yǎng)上。王陽明的思想中雖有濃厚的唯心主義成分,但其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實學思想精髓亦值得后世借鑒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