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妍/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人文素養,簡而言之就是“人文”和“素養”兩方面內容組成,其中一方面“人文”是指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法律、文學、哲學等人文科學;兩一方面的“素養”則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所謂的“人文素養”,就是研究人文科學地能力和其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而人文素養教育就是通過學習人文科學知識,豐富自身內在修養和素,進而養成一種成熟和穩定地內在精神品質。
人文素養教育的形成不僅可以促進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興旺發達和進一步發展,同時對于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形成良性的社會秩序和構建規范的和諧社會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文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地,是一個長期培養沉淀地過程,而大學時代是尤為重要的時期,是學生們走向社會關鍵節點,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可以說刻不容緩。然而,當今高校中人文素養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民辦高校尤為突出。從國內外人文素養教育的比較來看,我們差距與不足尤為明顯,不文明現象到處可見,缺乏社會公共意識,隨著學習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學生心理障頻出,諸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神經癥等心理精神疾病患者逐年增多。這恰恰反折射出高校教育在人文素養教育方面的缺失和不足,那么民辦高校在大學教學中實施人文素養的教育已經是刻不容緩。
大學語文是高等學校教育實施教育活動的一門基礎性文化科目,他不僅能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學習母語并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能力,同時還能增加學生的文學和歷史知識,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水平。由此可見,大學語文對人文素養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對民辦高校大學語文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狀況進行調研就能夠發現,其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教育進行并沒有相互結合進行,只是單一的對課本知識簡單的講解,因此導致大學生在人文素養方面的缺失,其現狀如下:
第一,大學語文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接受效果不如人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授課方式單一,不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學生接受效果不佳,造成大學中漢語應用水平越來越低,錯字、語病等情況頻出,在眾多文科專業學生中的作文中很難找到有效作品。
第二,大學語文教學對人文內涵方面的教育不夠重視。許多民辦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受傳統應式教育觀念影響,對人文教育認知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視。這就使得很多大學生缺乏獨立閱讀、深入思考的興趣,更不用提更深層次地創新思維方面地培養以及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方面地塑造了。
第一,始終把人文素養教育思想貫穿到大學語文教學全過程當中。民辦高校應該摒棄功利性的教育觀念,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中提出的“高校學生應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的要求,加強學生在大學語文方面關于人文素養方面的教育力度和深度,加深學生人文素養的底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地人才。
第二,加強大學語文教學人文內涵教育的力度。目前,許多民辦高校對大學,代課老師素質參差不齊,只注重語文教學工具性而忽視了其人文內涵教育的力度。大學語文作為拓展人們思維課程,教學質量跟老師跟個人修養密且相關,需要深厚的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從多方面對知識點發散性進行引導、講解,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通過問答等多種不同形式,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塑造了學生前瞻性,而不是照本宣科,毫無激情,導致教學效果不佳。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有力度強化大學語文教學人文內涵深度和廣度。
第三,以職業應用為導向,調整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養教育的方向。在社會化大發展今天,更行業間地界限日益模糊,單一的大學語文教育或者人文素養教育是無法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民辦高校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養只有以職業應用為導向,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才能培養出職業漢語應用能力強,又滿足其社會職業專業要求的培養復合型人才。要以職業應用為導向,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是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養教育今后發展的新方向。
總而言之,也許當前許多民辦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養教育地發展還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只要平衡好大學語文教學和人文素養教育之間關系,二者以必將迎來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