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來/鶴壁市勞動就業訓練中心
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自身素質中創業意識的滲透、融合和整體提升,旨在激發其創新思維,提升創業能力,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就業再就業的渠道。為此,河南省人社廳制定出臺了大學生創業培訓的相關政策與配套優惠措施,河南省范圍內高校在校大學生可以參加政府補貼的創業培訓。對于培訓后開辦企業的學生,可以向在河南省境內企業注冊地的人社部門申請一次性開業補貼;對于開業過程中的學生還可以向企業所在地人社創業擔保中心申請小額擔保貸款;2016年河南省人社廳推出了“河南省大眾創業扶持項目”政策,對于符合條件的企業,省財政給予2萬、5萬、10萬、15萬元不等的資金扶持。
(1)大學生創業培訓的師資和教學問題。雖然幾年來,有很多大學教師進入了創業培訓的師資隊伍,但專職從事創業培訓的師資較少,大多創業師資是兼職或外聘,對創業教育研究不夠,在創業培訓過程中更多強調本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創業知識體系不完整,不能較好的詮釋出創業過程中完整的知識架構與體系;隨著創業工作的不斷推進,河南省部分高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部分高校對創業培訓進行了教學規劃,但大多數高校的創業培訓工作執行的是培訓外包,自身培訓力量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沒有從根本上將大學生創業培訓作為所有在校學生學習的一門必修課程,沒有將創業意識培養作為各專業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素質來進行。高校專職創業培訓師資短缺、創業培訓教學與專業教學融合機制有效性問題嚴重制約了大學生創業培訓的開展,大大降低了高校創業培訓的有效性。
(2)大學創業培訓的規范執行問題。由于高校創業培訓與學科教學融合機制欠缺,造成高校創業培訓工作不得不利用周末休息日和晚上進行,雖然培訓課時數上沒問題,但嚴重違反了成人學習的規律,降低了培訓的有效性。
(3)創業學員的選擇問題。大多數高校創業培訓學員名義上是自愿報名,但現實執行過程中多是按班進行,選擇過程中沒有尊重學員意愿,結果是按班戳、籌人數現象嚴重。
(4)創業后續跟蹤服務問題。當代大學生總體來說,創業知識不夠完備,求成心理過于強烈,缺乏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經驗。幾天的創業知識學習還遠遠不夠,對創業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方面還需要老師及學校層面上的幫助,而現實中很多大學沒有系統完善的后續跟蹤服務體系,大多以創業大賽或路演的形式進行,缺乏后續服務的針對性和幫扶的有效性。
(1)培訓管理層面上。首先,主管部門應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研究,吸取國際中先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創業教育方法,嘗試性建立河南特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其次,做好專職高校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各高校要選調熱愛創新創業教育,有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的師資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作為人社創業培訓管理部門,要做好大學生專職創業講師培訓計劃與實施,通過舉辦創業講師大賽或創業講師教學研討等形式,做好專職師資的培養;人社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創業培訓工作的監督和評估,變原高校大學生創業培訓的“管”為“引”,引導河南省范圍內更多高校自主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做好河南高校創業培訓定點的監控,做好高校創業培訓質量、培訓規范控制,完善大學生創業培訓體系;各高校要加強創業培訓教學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將創業培訓教學,特別是創業意識教學融入整體教學和學生培養計劃之中。注重國際中先進教學方法的自我轉化,結合學生專業學科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吸引更多學生關注和熱愛創業教育,潛移默化地將創業意識融入自身知識體系之中。
(2)創業師資層面上。作為高校創業教育工作者,要熱愛創業培訓教學工作,積極探索創業和創業教學規律,研究創業理論與現實運用關系,完善原有的創業知識教學方法,把握成人學習規律和創業培訓知識特點,改原來的Teacher角色為Trainer角色,創業培訓教學中更多體現出訓練師的角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創業知識,更多的是讓他們明白如何用,去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條件和可支配資源的創業使用。筆者認為,作為一名的大學創業工作者,應該做到“規”、“簡”、“化”、“創”四個字?!耙帯本褪且幏?,講師要嚴格遵守創業培訓技術標準,規范創業培訓教學,完成教學中的角色轉變,發揮創業講師的“引導”作用,激發培訓學員的創業思維與激情;“簡”就是簡潔,變原來知識傳授的“理論化”和“高端化”為“大眾化”,變復雜為簡單,突出“聽得懂”、“能會用”;“化”就是化腐朽為神奇。講師要不斷自身授課能力、手段和水平,授課過程中要注意引用案例的社會知名性與身邊案例的共鳴性相結合,通過對身邊發生的事的分析,讓學生對創業有一個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過多講解世界上著名公司和名人創業歷程,學生聽著挺有意思,但下去具體操作時卻不知所措,更多人是無從下手;“創”就是創新,不僅在創業培訓教學中做好“創”,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后續跟蹤服務上也要做好“創”字。創業培訓后續服務工作就全國來說也是一個難題,如何突破原有的“大賽”、“路演”模式,創造性尋找到一個更好、更有效的后續跟蹤服務模式,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