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國/陜西西安體育學院
羽毛球作為中國在奧運會上的重點項目一直以來都在不斷為國家帶來各項榮譽,其中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中國羽毛球隊更是完成包攬五個單項的全部冠軍。但是隨著羽毛球技術的進步以及在各國之間的不斷推廣,中國羽毛球“霸主”的地位受到一些國家的不斷沖擊,其中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丹麥等國家的技術水平尤為可見。本篇文章主要是通過對于羽毛球男子單打這一項目近20年見技戰術的發展變化進行研究,梳理近些年世界羽壇較為主流的打法,為更好地促進高校羽毛球訓練、教學作出一定的努力。
羽毛球的基本技術包括由手主導的上肢基本技術以及基本步伐組成,上下肢的基本技術共同成為取得比賽勝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羽毛球運動員基本的技術動作都是運動員對于比賽當中對手防守的理解、判斷,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情況、心理狀態等集中表現。如在比賽當中運動員動作的一致性、每次處理球的落點變化、每次處理球的速度的變化,都對比賽的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羽毛球比賽中戰術的制定是為了更好的限制對手的發揮,如:研究對手的習慣球路、研究對手的主要得分手段等;限制對手發揮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優勢則是賽前制定戰術的主要目的,進而取得比賽的勝利。
在羽毛球單打的比賽當中,發球與接發球作為進攻的發起點,為眾多選手競爭的主要部分,“發接發”質量的高低對比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張博在《羽毛球單打位置回動新議中》一文中對于發球與接發球的一些位置作出一定的標定以及歸納,可以根據本方發球的幾個落點在對方的位置來選擇移動的方向與位置,合理運用各項技術動作,掌握比賽的主動權進而限制對方的出球線路,控制對方的擊球位置,從而實現賽前制定的戰術。
張博、滿國輝在《林丹、皮特·蓋得單打回動位置的比較研究》對于羽毛球單打當中運動員的“回動”這個論點提出質疑。在單打比賽中選取最佳擊球以及回動的位置一直是訓練以及教學中經常強調的一點,但是場地的各個位置的運動速度不一樣,不能籠統的強調回動到一個固定的位置,還應該根據對方回球的位置進行調整。
隨著羽毛球技術的不斷進步,國際羽聯在2006年5月份正式決定將15分換發球得分制更改為21分每球得分制。新的賽制、新的挑戰,21分每球得分制能夠加快比賽節奏、增加比賽的偶然性、比賽的節奏加快、進攻增多、可以增加轉播量提高關注度。
《羽毛球賽制變革及其影響研究》作者汪劍、陳文蓄總結出在新的每球得分21分制的比賽當中出現的一些變化:(1)水平相當的運動員相遇,競爭更加激烈;(2)決勝局對于體能要求更高;(3)21分每球得分制加快比賽節奏,提高對于技戰術的要求;(4)21分制從一些方面拉近選手的差距。
中國羽毛球教練宋慶華在《對羽毛去比賽實施新規則的嘗試與認識》一文中,根據新的比賽計分方法對于比賽的影響,總結出以下兩點:(1)在比賽中想得到主動的處理球位置,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興奮狀態;(2)抓速度、反應的訓練。由于新賽制的分值少、時間短,在比賽中不容易存在體力上的問題,所以競賽雙方都力爭以最快的速度來進行比賽進而取得勝利。
在世界男子單打不斷變化的的歷史中,每個時代都有其代表性的運動員,本文中列舉1998-2018這20年中出現的幾位世界范圍內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幾位羽毛球運動員技術的變化為參考。
丹麥名將皮特·蓋得,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持續蟬聯62周男單第一寶座,但從未獲得世界冠軍。因膝蓋有過嚴重的傷病,因此,可以將蓋得的打法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職業生涯初期,蓋得的打法屬于相對進攻性較強的“控網強攻”,蓋得從小的偶像是中國著名羽毛球運動員趙建華,在蓋得的技術當中融合了亞歐運動員所長,能攻善守,網前球技術細膩,得以為后場強力的進攻作保證,從而取得比賽的主動權。
第二階段,在2001年世界大獎賽的決賽中,嚴重的膝傷讓蓋得不得不淡出賽場一年以上,在這次傷病過后,蓋得的打法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豐富了自己的進攻路線,減少了之前的強力進攻,增加控球的比例,打法也由“控網搶攻”向“拉吊突擊”作出轉變。
陶菲克,印度尼西亞男子單打著名選手,獲得2005年世錦賽男單冠軍、2004年奧運會冠軍、2006年亞運會冠軍,其主要打法是“控網搶攻”這得益于其網前細膩的手感以及強勁的爆發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后期缺乏系統的訓練以及這種打法對于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這也是導致其職業生涯相對較短的主要原因。
李宗偉作為目前羽壇的一位重量級選手,他的打法主要是通過網前的積極控制,迫使對方起球進而通過高速的后場連貫突擊進攻來贏得比賽的勝利。在發球上多以反手發近網短球為主,結合后場的平高球;中前半場的控制是通過細膩的網前以及快速連貫的半場平抽擋,為后場下壓創造機會。
中國羽毛球運動員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全滿貫”選手,他的技戰術的不斷變化是對于近十幾年內羽毛球技術變化的最好表現。在出道初期,憑借其網前細膩的手感以及過人的變速能力,林丹很快成為世界男子單打第一,2008年奧運會男子單打決賽則是其打法“控網搶攻”的最好表現,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世界范圍內羽毛球選手水平的提高,林丹的打法也從對于身體素質要求高的“控網搶攻”逐漸改變為“抓推突擊”,控制對方的網前小球,多以擋網為主抓對方推球不到位進而取得比賽的主動權。在近幾年的比賽當中,林丹也逐漸將控制與拉調相結合,主要采用控制對方球路的打法,相較“控網搶攻”以及“抓推突擊”目前的這種強調控制與限制對方球路的拉調打法更符合目前男單的主要潮流。
隨著世界各國羽毛球運動員水平的提高,運動員之間的水平也不存在較大的差距,很少能出現強攻可以順利得分的情況。因此在20世紀初盛行的“控網搶攻”打法在目前來說在正式比賽當中的收效也較低。
因此,就目前羽毛球男子單打的發展來說,現在的打法更傾向于更加積極、連續、有效、穩定的進攻方式,高水平運動員之間進行比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做保障,扎實的基本技術為技術支撐,強大的體能作為運動的根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