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蘭/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他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新時期全國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所謂“課程思政,是指學校所有的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每一位教師都要樹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理念,充分發掘各門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發揮思政教育作用和育人功能,實現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絕不是把文字次序進行簡單的調換,而是通過探索與不斷實踐后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實施“課程思政”,不是要新開一門課,也不是要新增一項活動,而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課程改革的全過程,達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不同課程發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一樣,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思政課的教育功能是顯性的,其他課程則是隱性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深入挖掘其他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因素, 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功能相融合。構建通識課、專業課與思政課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思政課教師、通識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校內外專家等聯動的育人體系, 實現從主渠道育人模式向立體化育人模式的創造性的轉變。
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工作育,全國各高校多年來也做了大量創新和探索性的工作。但是不可否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仍然面臨許多困境,親和力不夠,吸引力、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學生獲得感低,無法有效滿足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當今社會瞬息萬變,思政教育對象的特點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95后甚至00后大學生有著更加主觀個性化、多樣化和多層次的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過多地依靠理論灌輸而忽略了大學生的個體需求,逐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成一體,思政教育與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存在“兩張皮”現象。長久以來,開展思政教育被認為只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對于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廣大專任教師未能完全正確認識到位,這也導致“大思政”格局難以有效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員育人難以真正落到實處。各門學科和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得到正確處理,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的關系未能統籌好,學校各個部門合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破除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島”困境,妥善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法,任何課程的教學及其教育內容都應當履行其育人目標,任何課程教學的第一要務都是立德樹人。嚴格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有效的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從而使高校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強大有力的協同效應,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強調高校黨委主體責任,明確每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師都承擔育人責任。高校領導班子要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頂層設計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和重點突出。將立德樹人納入學科建設的價值體系、專業建設的價值體系和課程建設的價值體系之中,設立一批“課程思政”專項建設項目。以愛國主義、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為背景,結合各類典型課程精心進行設計和打造。堅持一體化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把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育教學,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育人效應。系部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施者,要充分發揮好教師黨支部立德樹人的堅強堡壘作用,把“課程思政”建設納入系部會議研究重要議程,列入“三會一課”等,充分發揮好教師黨支部的組織力和戰斗力。充分挖掘各專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結合高校實際認真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環節,都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目標。在課外實踐、考試考核、畢業實習等各個環節,也都要把立德樹人落實好。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直接實施者,自身素質如何會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的推進和效果。“課程思政”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的強弱。高校教師一定要把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鍛煉學生各方面能力和引領學生思想融入課程的教育教學,在每一門課程中都體現育人的功能。高校教師必須牢記自己的光榮使命和職責,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努力成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爭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黨政要齊抓共管,把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員教師模范帶頭作用和輻射作用。要統籌規劃,建立起一套常態化的體制機制,在制度上要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要求,行之有效的推進和開展工作。設立專題建設項目,劃撥專項經費,重點扶持和培養一批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
把思政工作貫穿到高校的教育教學全過程,切實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員育人。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體系,對于各高校來說都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要積極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個自信”,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發掘和拓展通識課、專業課豐富的育人資源,對學生加強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與人文素質的培養。充分挖掘通識課和專業課育人功能,強化對學生的品格教育和人格的歷練提升。高校要從教育教學的理念、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教學管理的制度建設等方面入手,切實加強各職能部門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思政課教師隊伍的整合,構建規范的協同育人體系,整體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各職能部門要精誠團結、相互配合,制定和落實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課程教學、科研研究、社會實踐、經費保障等各方面的保障和激勵政策措施。探索把思想政治工作納入黨建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中,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建設標準上作出科學和具體的要求。在聘任和考核教師的環節,也要增加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要搭建平臺和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進一步加強有關“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理論研究、實踐探索,不斷創新和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