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1周年。回顧歷史,中央紅軍長驅二萬五千里,縱橫十一個省,勝利完成長征。長征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戰爭詩篇,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構筑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當前大學生就業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將長征精神注入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中,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職業觀、指導大學生順利就業、幫助大學生從“學生”成功轉變為“職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
紅軍長征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爬雪山,過草地,歷經千難萬險,歷時兩年勝利完成。這當中所培育的長征精神成為后世不斷前進發展的力量源泉。黨中央領導對“什么是長征精神?”做了精辟的概括總結。如在紅軍長征50周年大會上,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表示:“什么是長征精神呢?概括地說,就是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充滿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慨;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就是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1]在紅軍長征60周年大會上,領導指出:“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2]在紅軍長征70周年大會上,領導指出:“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3]雖然黨中央領導在對長征精神的概括上,思路層次不同,文字表述不同,但總體來說,不外乎以下關鍵詞:堅定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犧牲、實事求是、顧全大局、聯系群眾、為人民服務。筆者認為長征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理想信念是推動和鼓舞人們不斷前進,支持人們克服困難,是保證人們經受住各種嚴峻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紅軍戰士正是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堅信一定能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堅信革命一定會成功,堅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才能在長征途中沖破敵人圍追堵截,經受千辛萬苦,以驚人的毅力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沒有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不能完成這樣的壯舉。
紅軍長征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因為廣大紅軍戰士有著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長征途中,紅軍不僅要面對道道險關,爬過一座座終年積雪的雪山,跨過漫無邊際、荒無人煙的千里草地,而且還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他們吃樹皮,啃草根,煮皮帶,挨餓受凍,飽受了人間所沒有過的艱苦,而這種苦難可以說完全超越了人的心理和生理所能承受的極限,但紅軍卻以頑強的意志、驚人的拼搏精神沖破了一道道難關,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成為人類歷史上艱苦奮斗的光輝典范。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和思想基礎,是指導我們革命取得勝利的法寶。長征的勝利,就是黨和紅軍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結果。遵義會議之前,由于黨內“左”傾錯誤,教條主義泛濫,中國的革命路線嚴重脫離了中國的實際,軍事指揮錯誤,致使紅軍遭受了嚴重的挫折。而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順利地揭發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巢”和長征以來中央在軍事領導上的錯誤,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將革命引導到正確道路上來。遵義會議也因此成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典范。這種精神一直指引著黨和紅軍取得長征乃至革命的完全勝利。
長征是充滿無私奉獻精神的史詩。紅軍將士在長征途中,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從領導到戰士,無不表現出顧全大局,犧牲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凝聚成心系他人、無私奉獻的階級友愛之情。由此可見,長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一切的無私奉獻精神。
2017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795萬人,比去年增加30萬人,進一步刷新了“史上最難就業季”。領導在各地考察時多次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就業第一,認真抓好擴大就業,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已經成為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職業觀、指導大學生順利就業重要的方式方法。
長征精神作為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不斷前進發展的力量源泉,是培育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鮮活教材。將長征精神融入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于指導大學正確擇業、順利就業、勇于創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由于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大學生就業觀存在多元化以及偏異傾向。當前,大學生的主流就業觀是積極和健康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但存在一部分人信仰和價值取向世俗化、功利性和實用性的。最明顯的是,大學生過于追求高工資福利,基層就業意識淡薄,社會奉獻精神缺失。
大學生在擇業時,更多地會選擇機關事業單位,而不愿意去個體、私營企業,這就使得“就業難”和“用工荒”同時存在。對于國家出臺的一些就業政策,例如鼓勵大學生志愿西部地區服務計劃、大學生村官等政策,由于部分大學生對工作單位的性質、工作地區和薪酬福利要求較高,所以是不愿意去的。這表明了大學生服務意識差,忽視了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缺少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的意識。
長征精神中蘊含的愛國為民,甘于奉獻的內涵,能夠有效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考慮個人需要是不可避免、無可厚非的,只有個人需要在滿足了社會需要的基礎上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就要考慮到這種職業選擇是否是符合社會需要,而這里的社會需要體現著全社會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需要,是個體需要的概括和總結。將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建設,人民需要當中,是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實現自己職業理想現實的方式。
大學生從一名“學生”轉變為“職業人”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迷茫、焦慮、浮躁等不良的心態。這種狀態不僅不利于個人心理健康,更加不利于求職成功,實現個人職業理想。而大學生之所以迷茫,焦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學生無法正確認知“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無法實事求是的看待問題,解決問題。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往往懷揣著美好的夢想和天真浪漫、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旦接觸到殘酷的現實,便容易出現不良的心理狀況。一方面,部分學生產生極度的自我懷疑和自卑心理,不能正確的接納自己,出現自暴自棄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覺得是自己懷才不遇,滿懷負面情緒或者負能量,出現憤世嫉俗的現象。這都不利于大學生個人身心成長,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除此之外,大學生在處理心理、工作、生活方面的問題,也容易出現教條主義傾向或者經驗主義傾向,不能客觀實在的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長征精神中蘊含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能夠指引大學生客觀的定位自己,找出切實有效的方法去解決現實問題。在職業發展教育中,老師需要運用到一些權威的職業測評工具,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包括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性格以及職業價值觀,學生在面對挫折與成功面前,不會盲目自卑或者自負。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還會指導學生正確的認識社會,理解社會,融入社會,讓大學生從“學生”順利轉化為“職業人”。
運用長征精神教育當代大學生,幫助大學生成就心中“職業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努力,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
由于國家高度重視,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教高廳〔2007〕7號)已經從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4]目前各高校依據自身情況制訂具體教學計劃,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作為為高校必修課,安排學時不少于38學時,內容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指導”和“就業指導”。
在理論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挖掘長征精神內涵,對學生正確的職業觀予以塑造。比方關于“就業指導”中“就業政策”的講解引導。無論是對于國家出臺的鼓勵大學生志愿西部地區服務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選調生、特崗教師等政策,教師可以以長征小故事為案例,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建設、人民需要相結合,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我的價值。[5]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各系學生職業發展道路與當前就業形勢,在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職業發展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程化、系統化的指導。所以與其他專業課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具有實踐性,指導性。教師要充分利用實踐教學活動,以“職業發展”為抓手和切入點,從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入手,“關懷”大學生素質提升的“原點”,也是“盲點”——正確認識自我,著眼于引領學生主動思考、探索,明確目標,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自主習得生存、學習、交流、共處、做事和創造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內在素養和品質。
要將長征精神融入到實踐教學活動中,可以開展一些以長征為主題的相關活動。比方說在“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教學中,可以開展“我的大學、我的長征”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讓大學生將自身的發展軌跡模擬為一條長征路線,在思想上用長征精神武裝自己,切身體會踐行長征精神獲得的成功和偏離長征精神遇到的困難,在實踐中內化為正確價值觀。在“創業指導”實踐教學中,可以開展“長征體驗式素質拓展活動”,讓大學生走進具有長征紅色文化基地,親眼看看前輩們留下的長征紀念物,感受長征文化的濃厚氣息,通過素質拓展活動,磨煉自己艱苦奮斗的品質,培育團隊協作的精神。這些都能為大學生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