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培養人的價值理性和價值精神的教育。它力求通過教育把人類積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和閱歷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以期使人能夠洞察人生、健全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找到自己正確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講,價值教育是人性教育,是關于人的本質的教育,是涵養價值精神、塑造人類靈魂、鍛造民族精神以及形成崇高理想和信仰的教育。
然而,在我國社會普遍“重工具,輕理性;重知識,輕人文”的大背景下,加之社會上“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類標語口號的流行和宣傳,高中生在高中分班時便毫不猶豫地選擇攻讀理科,文科在此時及以后大多數的時間里都被冠以“無用”的頭銜而被棄之如敝履。這種專業教育被推崇到極高的位置,價值教育邊緣化的選擇真的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嗎?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學者質疑我們的教育尤其是我們的高等教育?為什么象牙塔里培養出了越來越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為什么“馬加爵”、“藥家鑫”甚至“小悅悅”事件能一幕幕復演?對此,我們不得不深刻反思。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始終缺少了東西——價值教育的缺位是社會冷漠自私的根源。
價值教育強調培養價值精神和理性素養,寄希望于通過文學、歷史、自然、政治、文化、藝術等知識的熏陶使學生生發積極情感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然而,在我國現行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的是以工具理性代替價值理性,教育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目的性凸顯,價值教育始終被束之高閣無法真正在我們的教育和社會中落地生根。因此,亟需從只重視專業教育轉移到專業、思維、素質、人格等全面性教育的軌道上來,實現專業教育與價值教育二者有機結合。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思政課作為培養人的思想品德和影響人的價值觀念的課程,以思政課堂作為依托載體實施價值教育可以有效發揮思政課堂的主陣地作用以及思政教師的主導力量。具體體現如下:
思政課蘊含著豐富的價值精神,教師須主動尋找價值精神的切入點,抓好價值教育的升華點。因此,教師需要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當中蘊含的豐富的價值教育的資源和素材。例如,從《經濟生活》中生產者為一己之力而置社會整體成員的利益于不顧,生產毒饅頭、三聚氰胺奶粉等,其中可以引出的不僅是市場的自發性、盲目性特性,不僅是市場規則的范疇,更是道德倫理領域的范疇,拷問著社會的信用體系。同樣,《政治生活》中關于公民履行義務的相關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文化生活》中更是處處滲透著人文教育和藝術審美教育;《哲學生活》中飽含著思維理性、啟迪智慧與心靈的教育;等等。
價值教育的滲透需要教師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靈活采取多種方式。改變“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發展和課程發展的需要,推行討論式、辯論式、啟發式、“價值澄清式”教學,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馳騁,在自主的空間里思辨,啟迪思維,陶冶情操,獲得智慧。教師教學當中不僅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智能潛力,更應該突出的是對學生高尚道德情操、正確價值觀念的影響和塑造。因此,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學術講座、參觀訪問和社會實踐活動,拓展思政課的價值教育空間和方法。在這一點上,只要是有利于實施價值教育,豐富學生價值精神和完滿其價值理性的方法,教師都可以不拘一格盡管一試。
政治課教學中要加強價值教育的實施,首先要求政治課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價值修養,否則將會給學生造成“臺上臺下兩張皮”的思維混亂。由于教師的言行舉止一定會給學生帶來影響,要求教師加強言傳身教,示范引導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具體如何言傳身教,有人認為政治教師應該做到“師心明:理想崇高、信仰堅定;師身正:為人正直,言行一致;師志堅:百折不撓、堅毅樂觀;師心勤:勤奮鉆研,學識淵博;師風良:以身作則,德高為范;師容好:文明修養,禮儀端莊,等等”。誠以為,教師做到以上這些,其一言一行都會是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價值教育和熏陶。
然而,光靠思政教師一方的作用顯然不能有力應對價值教育之殤。思政教師與學生之間事實上存在著一種雙主體的關系,學生既是接受教師教育的客體,同時又是內化這種教育的主體。“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學生自身不認可、不接受教師的這種教育,價值教育同樣收效甚微。所以,學生必須要轉變思維,追求全面發展,而不是成為一個只掌握各科知識和技能的機器。
首先,學生應該追求厚重的文化底蘊。專業知識是我們立足職業社會的根本,價值知識卻是我們立足當今社會的靈魂。在時代已經發展到信息時代、人工智能廣泛運用的今天,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已經不能再讓我們感到優越,恰恰只有價值理性和價值精神才是我們無可替代的唯一法寶。因此,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必須廣泛涉獵文學、歷史、藝術、地理、哲學等等其他領域的廣博知識,并融會貫通,進而內化成自己對生命、生活、歷史和社會的獨特思考和信念。只有自身具備一定的價值理念和價值精神,具備厚重的文化底蘊,才能真正實現“德行、智慧、體格、美麗、勞動”五位一體式的全面發展。
其次,學生應該成為德性之人。事實上,價值教育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唯一標志,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標志。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①”即是說,人區別于禽獸的地方只有很少一點點,一般的人丟棄了它,君子保存了它。孟子所說的這一點點其實就是“仁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德性之人?第一,成為德性之人必須保持對道德的虔誠敬畏,積極學習道德知識;第二,必須掌握辯證性的道德智慧,在面臨道德情境時能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第三,必須在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道德行動,從思想上的道德走向道德實踐。如果學生都成為了德性之人,那我們價值教育的目的也就實現了一大部分。
愛因斯坦曾說:“光有專業教育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和諧發展的人。”
從現實層面上來看,專業教育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把握,在人才的培養中具有較強的職業屬性和工具價值;價值教育相反,強調人文屬性和價值理性,以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念、健全道德人格、高雅審美情趣為目標。二者軟硬結合,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對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從理論實踐上來說,價值教育是對現有專業教育的超越,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否定,而是相互補充,只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長補短,得到相得益彰之效。
我們的學校一直面臨著“培養什么人”的價值抉擇,而現實是多數最終選擇了“專業教育”。我們不可否認這種抉擇的合理性,它可以為我們社會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但很明顯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作為一種價值抉擇,人才培養的理想與現實之間亟需尋求某種軟著陸和富于彈性的平衡——專業教育與價值教育的結合,唯此方能解決我國學校專業教育盛行和價值教育式微的現狀。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中挖掘教材價值內涵,加強價值教育,是一個轉變教學理念,推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所有教育實踐者和專家學者探討的問題。因為價值教育對重建我們的生活秩序、張揚我們生命的價值意義、確保社會的發展向度,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②。希望價值教育之殤能夠早日得到解決,中學政治課能夠發揮它的最大光熱。
注釋:
①《孟子 離婁下》。
②王坤慶.論價值、教育價值與價值教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04):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