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肖華 劉 卿/西安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各界對人民的心理素質倍加關注,尤其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愈發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其不僅是新課標改革后的現代教育模式,還體現著以學生為核心的民主教育理念。因此,就當前的實際狀況而言,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不再只是局限于班級中日常的規章制度,而是將班級管理范圍逐漸擴展到了對班級學生的心理教育以及素質教育方面。中學階段正處于學習知識的重要階段,學生面對著來自學業、家長、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壓力。有些在學業上稍有困難的學生,由于不堪承受巨大的壓力,而慢慢變得孤僻、煩躁,甚至極端。同時這個時期的中學生正處于人格和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要特別注意其生理、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變化。在這一時期,如果不好好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就會出現很多問題,甚至影響其一生的發展。作為一名中學班主任,深感每位班主任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大部分人對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理解并不全面,導致其發展緩慢,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體制。當前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正處于探索時期,心理教育體制的建立仍處于初級階段,在心理教育發展中仍有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之處。此外,教師隊伍的水平參差不齊,嚴重制約了提高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在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本身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契機。在這樣一個新環境下,我們在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班主任的積極作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成效,這是我們必須要進行思考的。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環,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關鍵之舉。
進入青春期以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存在著很明顯的矛盾,存在著成熟與幼稚并存、依賴性與反抗性并存、閉鎖性和開放性并存,如果這一時期不能正確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引導,學生就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其一生。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就當前的實際狀況而言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不再只是局限于班級中日常的規章制度,而是將班級管理的范圍逐漸擴展到了對班級學生的心理教育以及素質教育方面,所以為了更好的了解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滿足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成長的需求,班主任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術,不僅做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就個人累積的工作經驗來看,班主任在學生的心理教育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很多老師和學校都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詢,因此學校投入了人力、物力建立心理咨詢室,為學生和家長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相關問題進行答疑解惑。但頻頻發生的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心理教育仍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由于學生的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等不同,所以教師應該因材施教,盡量尋找出符合不同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教育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在校與學生相處最多的班主任,是最有機會全面了解班級里每一個學生,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采用相應的科學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做系統調查,如問卷調查法、走訪調查法、訪談調查法、觀察調查法、比較調查法等多種方法,并建立學生心理調查檔案,進行實時動態管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長久積累的,是一項繁雜且時間較長的工作形式,在建立學生心理調查檔案時,同時對學生的在校動態不斷進行更新和補充。
班主任是一個班集體中的靈魂性人物。學生健康的人格和優良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班主任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建立發展、干涉、預防三項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中發展起主導作用,干涉起到輔助作用,預防則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要想教育事業長久發展,必須及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發掘其自身心理潛能,對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與解決方案,在發生應急事件時,做到及時采取危機干涉。針對當前大班制教學的現狀,為提高心理危機識別能力和干預效果,班主任要積極探索構建家校聯動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形成育人合力,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第一時間采取科學措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因為班主任并沒有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使得學生的問題不斷積累。所以,在教學之外,班主任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而且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所以需善于等待、堅持不懈。通過朋友式地談心、耐心啟發、正確引導最終達到水到渠成,不令而行的最佳效果。
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班主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帶動學生的自主性。在這里我建議開展“參與—體驗—認知提升—行為重建”的教學模式,以及“活動—感受—自我提升”的心育活動流程,始終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把課堂由教師的“教”引向了學生的“學”,把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關鍵性事件,通過學習活動使師生有效參與其中,使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深度參與者,成為與自我溝通、與世界溝通的多向對話者,成為自我主體和社會關系世界的積極建構者。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定的載體。因此,班主任在班級心理輔導過程中應以全班學生為輔導對象,以活動為載體,通過活動后的情感與體驗以及經驗分享,使學生獲得心理感悟,從而改善自己的認知、人格和行為,以達到發展健全的人格、促進健康心理的目的。將團體心理輔導與主題班會課等進行融合,可以增進學生的信心,從內心感受到,我要成長、我要努力、我要做更好的自己,自覺主動地做好身邊的事情,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在成長的同時,加強了班級的歸屬感與凝聚力。
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班級管理工作是相輔相成的。中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的心理品質健全了,班級的凝聚力也就提升了,良好的班風班貌也就形成了,班主任的工作也就到位了,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的時效性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