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敏/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
積極心理學是引導人們去發現自身的天賦和才華,讓人們的生活更有意義更令人滿意,而不僅僅是治療心理疾病,它促使了心理學研究視域的轉換。伴隨積極心理學思潮的興起,目前對心理韌性的研究關注在挖掘個體自我實現和各種積極的心理潛能。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的心理韌性研究進行了梳理,期望為國內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關于心理韌性概念的界定,學術界暫時沒有權威的統一標準,它是從多個維度來論述的。研究者傾向于將心理韌性視為適應或成功連續集合體,或是一系列的特質,結果或過程[1]。如特質論的代表Tusaie和Dyer認為,心理韌性主要涉及到兩個基本方面,身體方面的壓力和心理方面的應對,因此認為心理韌性是個體特質調節壓力的消極影響以促進個體良好適應,即個體成功處理改變和不幸的能力[2]。結果論的代表Ols-son等將心理韌性視為良好的心理健康、機能能力和社會能力等結果[1]。過程論的代表Rutter認為,心理韌性是一個具有動態性的過程,是風險因素和保護因子之間交互作用的過程;要理解這個適應過程,評估風險和保護機制是必要的;保護機制主要包括個體自己、家庭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三個領域[3]。
國外對心理韌性的評定與測量工具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3]。主要有韌性態度量表( RAS)、加利福利亞兒童集合問卷( CCQ - Set)、加利福利亞健康兒童調查量表( CaliforniaHealthy Kids Survey )、CD- RISC量表、發展優勢評估問卷、Ungar編制的青少年韌性量表、Oshio編制的青少年韌性量表、韌性結構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單維心理韌性量表、DRS量表、成人韌性量表等。盡管國外已經編制出較多的心理韌性測量工具,但這些研究工具多是以調查對象的自述和研究者對調查對象的觀察為主,研究內容一方面探討調查對象自身特點,即當個體遇到身心壓力時如何動用人格特質使自己遠離危險,另一方面探討個體如何動用家庭、學習和社區等相關資源處理危機事件。
上述研究表明,國外對心理韌性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這對推進頂崗實習期高職學生心理韌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郭峰和汪志兵(2011)對江蘇省三所高職院校為例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表明,高職學生心理韌性在性別、年級、生源地和是否獨生子女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影響。凌華明和梁俊雄(2014)對大學生心理韌性差異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表明在家庭支持因子上不同的專業、家庭和城鄉來源存在顯著差異;在大學生心理韌性的人際協助因子上,不同性別和家庭狀況存在差異顯著;不同年級學生心理韌性的積極認知因子存在差異顯著。
韓黎和張妍(2014)探討了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韌性對自殺意念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社會支持通過心理韌性減輕自殺意念的形成,大學生心理韌性在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郭君君(2013)對高職生的心理韌性和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本科生心理韌性顯著高于高職生,這可能與社會對高學歷的青睞有關,導致專科生心中倍感壓力;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大學生心理韌性低于二年級的大學生,這可能與一年級學生需處理新生適應系列問題有關,與三年級學生面臨就業壓力有關;女生在家庭凝聚和社會支持因子上顯著高于男生,這可能與女生善于與他人分享自身經歷相關;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不同影響著學生個人能力的高低;父母文化水平的不同影響著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社會支持。
潘燕峰(2012)對高職高專學生心理韌性、壓力知覺、積極情緒情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壓力知覺與心理韌性有非常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與心理健康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心理韌性與積極情緒情感有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心理健康有非常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積極情緒情感與心理健康有非常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心理韌性在壓力知覺和心理健康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積極情緒情感未能在心理韌性和心理健康之間起中介作用。
郭婧婧(2014)研究證明大學生心理韌性和學習倦怠存在著顯著負相關關系,因此教師要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教導學生采用積極應對方式來應對學習過程中的難題,進而降低學生學習倦怠感。
郭部洲(2011)研究證實自我概念與心理韌性存在著顯著正相關關系,當學生對自身的評價越正向,越能夠處理身心兩方面的壓力,越會維持自我結構的穩定,越能擁有較高的心理韌性。
壓力知覺與心理韌性有非常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壓力知覺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地正相關關系;心理韌性與積極情緒情感存在顯著地正相關關系;心理韌性在壓力知覺和心理健康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積極情緒情感未能在心理韌性和心理健康之間起中介作用。
郭彥霞(2016)考察了團體心理輔導對醫學院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團體心理輔導對提高醫學院大學生心理韌性具有顯著效果,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王平(2013)初步探索認知療法對提升惡劣心境障礙大學生心理韌性的效果,研究發現,該大學生經過干預后,社會支持感提高,生活滿意度提高,其效果在干預結束后三個月內的跟蹤期間仍保持穩定。楊莉等人(2012)研究證實母親運用溫暖理解的教養方式養育大學生,能夠讓大學生對生活擁有較高的滿意度,其中心理韌性起著中介作用,若對父母的教養方式進行正向干預,在心理韌性中介作用下,大學生就會提升對生活的滿意度,就會產生更多的積極情感。
[1]Olsson C A,Bonda L,Burns J M,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 aconcept analysi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3(1).
[2]Tusaie K,Dyer J.Resilience: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truct[J].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1).
[3]潘運,楊桂芳.國外心理韌性的研究述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3(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