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長城,乃古代封建國家軍事戰略防御的重要設施,集中了軍事安全、邊疆穩定的歷史責任。其中明長城,集中國歷代長城建筑之大成,建筑整體規模宏大、結構合理、形制多樣、走向與沿線環境協調吻合,是人類在自然社會發展過程中遺留下具有重大文化價值的線性文化遺產,對明代政權繁榮穩定、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陜西段明長城,即位于今陜西省域內的明代延綏鎮(榆林鎮)邊墻及相關遺存,大致與明代“九邊”之一的延綏鎮邊墻相同。該段明長城橫亙于陜西省北部,穿行于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之間,橫跨陜北八個縣區,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1100多公里。
1、陜北明長城彰顯區域文明
長城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精神文明的見證,傳承中華民族寶貴物質與精神財富。首先,長城的修筑反應了不同民族及文化之間的交流歷史。漢民族農耕文化興盛,在歷史上與周邊游牧民族在不斷沖突和交流中發展演變,而長城即成為兩種不同經濟發展方式的分割點和見證者。其次,長城沿線的動態演繹不斷深化。由于長城的修筑,長城內部各方面因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構成了立體的交通系統演繹網。長城的存在促進了長城周邊地區的商貿往來、道路修筑與文化關聯度的發展,帶動長城沿線整體交通文化發展興起,并隨時間的推移不斷演繹擴展變化,形成以長城為軸線的交通系統演繹網。最后,以長城為分界線的周邊民族雙向文明發展深入演進。明長城最初的修筑目的是漢民族阻擋周邊少數民族入侵,而這種用途的存在促使長城沿線兩種不同發展方式的民族以各自獨立的、不相關聯的道路發展,從而保護了漢民族與游牧民族各自發展的獨特性,并且長城的存在使兩種文明發生戰爭的幾率下降,促進了民族間的穩定與交融。因此,陜北明長城是陜北地區區域發展的價值象征,延續了陜北地區區域文明的發展演進過程。
2、區域發展促遺產價值延續
陜北明長城作為歷代長城研究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明長城沿線發生過朝代更迭的重要斗爭,體現了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交錯復雜的交流與戰爭歷史。并且,明長城的建筑藝術及景觀藝術,以貫穿大陸的尺度成為建筑融入景觀的完美例證①。其完整規劃設計結構體現科學價值,便于交通、利于防守,并構成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其結構、材料和工藝體現當時先進科技水平②。
明長城存在于一定區域范圍內,其保護傳承過程需要與區域協調發展。由于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外部性③,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會為整體區域帶來正外部性及生產過程中的規模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正外部性的帶動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會有長遠發展前景。針對陜北明長城價值體系演進來講,陜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相關產業的帶動、技術及人才的引進、機構的合理設施與安排,都是實施明長城保護工作的基礎,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滿足了以上要求。因此,區域經濟發展促使明長城保護工作進行,同時促進了明長城的價值延續。
明長城所處區域氣候條件惡劣,常年干旱少雨,以風沙天氣居多,對于長城遺址本體造成了不可抗拒的破壞。總體來看,自然因素破壞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風沙侵蝕:風沙具有旋蝕和磨蝕破壞作用,挾沙風使遺址不可避免的遭受到風沙的吹蝕打磨,多數墻體已呈魚脊狀、鋸齒形或駝峰形。雨水沖刷:由于黃土地區的固有特點,濕陷性是其主要缺陷所在,雨水成為夯土長城破壞的重要因素,夯土疏松容易在暴雨過后出現大面積坍塌,對墻體基礎部分破壞嚴重。植物生長:深根系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根系的發育也會使遺址本體結構遭到破壞,加速長城本體的損毀速度。地質災害: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破壞在長城全線普遍存在。
由于明長城地處離城市較為偏遠的山區,經濟發展條件落后,文化遺產管理存在難度。目前未設專人對遺址本體保存狀況進行評估管理,日常巡查并未開展,各方面保護設施建設尚未跟上。明長城沿線基本都分布有村落,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對遺址的蠶食一直都是明長城保護面臨的緊迫問題。
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數量和密度的增加,以及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各類工程措施,都對長城遺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長城沿線居民長期取土、耕種、放牧以及在遺址本體上開挖窯洞等行為均對長城本體造成較大程度破壞。以上行為不僅影響遺址本體安全,同時也侵蝕遺址周邊環境。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首先表現為交通可達性低。可達性應從兩方面說明:一種是從外圍區域到長城本體的可達性,另一種是整體長城遺址沿線間各單體之間的可達性。明長城遺址本體地處偏遠山區內,距市中心較遠,道路通達程度較差,致使遺址保護難度增大,保護措施達成力度低。其次表現為目前電力和通訊設備的現狀與長城保護要求相差較遠。長城周邊與外界聯系設備缺乏,加之遺址地處山區,通信信號弱,與外界聯系不便,導致多處遺址本體在被破壞之后很難及時發現并做出相關處理,文物保護措施執行力較差。
汾河灌區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灌區地跨三個地市,即太原市、晉中市和呂梁市。灌區東西寬約20 km,南北長約140 km,全灌區總耕地面積10.5萬hm2,設計灌溉面積約10萬hm2。灌區的主要農作物包括春玉米、冬小麥等。灌區年灌溉引水量約2億m3,畝次灌水定額約100 m3[10]。
明長城遺址所在地區域經濟發展落后,周圍基本不存在現代化設施,人口數量少且主要成分是農民,生產生活以傳統農業耕種為主,個別區域居民更是靠天吃飯,農業生產效率極為低下。因此,對于這些生活基本需求都不能保證的居民,其生活主要關注點是溫飽問題。當地居民沒有充分意識到明長城對于其生存發展的意義,對明長城遺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其保護并且缺乏保護積極性。因此,明長城保護缺乏當地居民的有效支持,對明長城遺址本體破壞的人為因素也由此產生。
后發優勢④理論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借鑒。明長城是具有深厚歷史、科學、藝術及文化價值的線性文化遺產,延續了我國長城發展的歷史文脈,是現代人認識歷史、感受歷史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其處于山區,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程度低,導致目前遺址所在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存在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滯后性,由于文化遺產具有特殊價值優勢,因此這種滯后性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潛力,該地具有充分的后發優勢。應用已經存在的先進技術更為容易,花費的成本更小,只要構建合理的基礎設施及專業人力資源,先進技術的植入便較為容易實現。這樣通過直接引入借鑒的方式比依靠自身積累研發所支付的成本要小很多,但是得到的收益卻十分可觀。
發展基礎設施是指政府運用財政資源直接參與或通過制定優惠規定鼓勵私人企業投資于遺產保護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的一種常用的政策措施。從長期來看,遺產保護區能否獲得先進的生產與社會基礎設施,對遺產保護區內尋求長期發展的要求至關重要。完善道路交通系統,建立完整保護措施,改善遺址區內居民生活環境,才能實現遺址區內外經濟的均衡發展。
實現明長城遺址保護與傳承,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至關重要。應該建設完善出入明長城遺址區的道路系統,以方便文物保護工作者展開工作,以后逐步建設完善保護設施、通訊設施等的建設,為明長城遺址區的保護和利用建立全方位的、立體的保護開發系統,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并為當地居民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保證。
明長城遺址區與其所處地域周邊城市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來自經濟生活的盆困使當地居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對遺產資源的依賴性很強,并且由于遺產保護事業的要求,遺產地居民喪失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很多機遇。可以說,遺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遺產地居民生產生活的落后。因此,要改善這種現象的重要手段就是對遺產地居民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
政府應該通過撥款、稅收減免等手段對遺產地居民進行資金補償。撥款是遺產保護區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運用財政資源對遺產保護區內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或個人的免費資金贈與⑤。通過政府撥款可以緩解遺產地居民收入水平差、生活貧困等問題,解決居民資金困難問題。此外,稅收減免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區域政策工具,是指對遺產保護區的企業或個人的特定經濟活動應納的稅收與以減少或全部免征⑥。這同樣可以解決遺產地居民的生活負擔,從間接上增加了遺產地居民收入,有利于改善遺產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而要加強明長城同當地區域發展之間的聯系,轉變明長城當地經濟發展方式十分重要。明長城所在地生產方式落后、生產能力低下,生產效率極低,是一個明顯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這種發展方式會帶來很多弊端,不利于明長城所處區域長遠發展,也會破壞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導致當地本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更大的破壞。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明長城遺產地經濟落后局面,應該轉變當地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提高生產效率、改進機器設備等方式,逐漸向集約型經濟轉變。
任何一處文化遺產都處于一定的區域環境之中,對其保護與發展的研究離不開對其所處區域的探討。同樣,實現明長城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和諧共生,需將其放入區域視角內進行研究。本文從區域發展視角入手,對明長城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及影響進行論述,提出目前明長城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為其探尋合理的發展路徑。
注釋:
①陜西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心,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明長城陜西段保護總體規劃大綱[Z].2009.
②同上。
③杜麗.公共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④后發優勢是指相對于行業的先進入企業,后進入者由于較晚進入行業而獲得的較先動企業不具有的競爭優勢,通過觀察先動者的行動及效果來減少自身面臨的不確定性而采取相應行動,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⑤杜麗.公共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⑥同上。
[1]陜西省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心,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明長城陜西段保護總體規劃大綱[Z].2009.
[2]杜麗.公共經濟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
[3]王必達.后發優勢與區域發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施惟達.論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6):1~4.
[5]周錦,顧江.文化遺產的經濟學特性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9(10).
[6]趙宇鳴.西部文化遺產業發展中的經濟主體行為研究[J].開發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