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關于我國何時開始有博物館,學術界歷來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我國的博物館從周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我國歷代的皇宮、宗廟、武庫等都是收藏文物的地方,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博物館。另一種說法認為我國博物館的出現是近百年間的事,是被外國人、留學生、學者從西方介紹到我國的。關于這一問題,我認為,從周朝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具有了文物收藏的意識,但這些收藏文物的場所嚴格來講并不能算作是博物館的范疇。最多也只能算作是博物館的起源。
周朝文物珍品的收藏之處,名曰“玉府”、“天府”。郭沫若曾經指出,大致從漢朝開始人們就非常重視出土文物。大文學家許慎就利用古器物上的銘文,作了大量文字變遷的研究。宋朝時是我國文物收藏研究的鼎盛時期,士大夫所藏三代秦漢遺物,“悉獻于上”。宣和時,皇室興建崇政殿、宣和殿、保和殿以及稽古閣、博古閣,“以儲古玉、印璽、諸鼎彝禮器、法書、圖畫”。除了王室以外,士大夫也競相收藏,歐陽修、趙明誠是典型代表。歐陽修收藏歷代石刻拓本。趙明誠與其妻李清照所藏商周彝器及漢唐石刻拓本等共二千種之多。宋朝還出現了一批有關文物考釋、編目的公私著述,如《考古圖》、《宣和博古圖》、《宣和書譜》、《宣和畫譜》以及《集古錄》、《金石錄》等。至于清代,皇室的收藏更為豐富,僅《西清古鑒》、《西清續鑒》以及《寧壽古鑒》等所收錄的銅器,就達到4115件。與此同時,清朝由于金石考據學的發展,還出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收藏鑒賞家。
由以上敘述可以看出,我國的文物收藏行為由來已久,從周朝開始我們就專門興建了“玉府”和“天府”來收藏文物,這說明我國的人民從很早開始就有了文物收藏的意識,對文物有著一種天然的歷史情懷。而且從漢朝開始我們就懂得利用文物來研究歷史,同過探求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來解讀自己的某些疑問。至于宋朝時,這種文物收藏的意識和歷史情懷不再是個別人的情結,其范圍有了一定程度的擴大,當然也沒有擴大到全社會的范疇。到了清代,隨著金石考據學的發展,人們解讀歷史文物的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所有這些雖然沒有直接導致我國近代意義博物館的產生,但在一定程度上為博物館在中國的產生和順利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那么為什么人類會對文物有著一種天然的歷史情懷呢?我覺得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人的潛在意識談起。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究竟從何處來有一種潛在的好奇,我國古代先民也是如此,因此他們就會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收集一些他們認為可以解答這個疑問的物品,這就是最早的收藏行為,后來隨著收藏的逐漸豐富和發展,他們漸漸從這些物品的身上發現了一些規律,然后他們就會研究這些規律,解讀這些規律,并嘗試在解讀規律的過程中解答自己頭腦中的某些疑問和困惑,這也就是文物的研究行為。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館作為一個文物收藏和研究的場所,它最本質的功能應該是解讀,幫助人們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以文物的排列組合為語言,去解讀人類的歷史,解釋人們潛意識里的疑惑。
19世紀40年代,清政府陸續派遣官員、學者到西方各國辦理國務,了解西方國家迅速崛起的狀況和原因,這些人士參觀考察了許多博物館,其中新奇的機械裝備和豐富的自然標本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認為博物館是推進科技發展和民眾教育的重要機構,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中國國內有識之士注意到科學知識和工業技術的落后是造成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為加快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發展,迅速提高國民素質,舉辦博物館不失為很好的辦法。但清政府則視博物館為鼓吹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號角,是維新改革人士試圖改變封建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的先鋒官,對民間有關舉辦博物館的倡議并不熱心。①
1868年,上海徐家匯辦了“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博物館,后于1930年在震旦大學興建館舍,改名震旦大學博物院,內設生物研究部及古物部,收藏了大批的中國植物標本,1874年,英國人創辦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院,內設考古、動植物、古生物、地質等組,并對外舉辦展覽和講座。震旦博物院和文會博物院是現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前身。這兩所博物館所設立的部門主要涉及到古生物、考古、地質等領域,所以,嚴格來講,這些博物館雖然具有近代公共意義博物館的性質,但是其保護、科研、教育的功能還不夠完備。
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并不是脫胎于私人收藏,而是社會變革的產物。一些進步人士在鼓吹社會變革的同時,提出未來中國的發展藍圖,博物館成為社會變革的工具和未來大同世界的重要標志。民族資產階級的先進人士積極倡導舉辦博物館,將博物館視為“啟民智”、強國勢的重要措施,認為舉辦博物館是推行資本主義文化的重要舉措,能夠開發民智,提高國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所以,中國的博物館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重要的社會使命。
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從1895-1911年17年間,民族資本工礦企業增加490家,資本總額達到1億1千多萬元。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是博物館建立的經濟基礎。②
1905年,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在家鄉南通興辦南通博物苑。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末狀元,資產階級實業家,近代著名的立憲派。他把實業、教育視為“富強之大本”,主張“欲國之強,當先辦教育”,而“欲興教育”,則“先興實業”。1896年他在其家鄉江蘇南通創辦大生紗廠。以后,張謇又陸續舉辦通海墾牧公司、大達輪船公司、資生鐵冶公司、淮海實業銀行等企業,并以這些企業的利潤來興辦教育和文化事業。1902年創辦我國第一所師范學?!贤◣煼秾W校。1903年張謇赴日本考察實業與教育,參觀日本的博物館和博覽會,深受啟發。進一步充實了兩年前(1901)他曾經提出的,在沿江沿梅省會及通商大埠建博覽所的設想?;貒?,他積極倡導創辦博物館,向張之洞和清朝學部分分別遞交《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議》、《上學部請設博覽館議》,建議在北京建立國家博物館,然后“可漸推行于各行省,而府而州而縣”。他大聲疾呼:“撰諸時局”,此舉“誠不可緩”。但是,對于張賽的呼吁清政府無動于衷。
但張謇沒有因此而灰心。他感到“圖地方人民知識之增進,亦必先有實現之處所”。于是在其所創辦的南通師范學校以西,遷移荒冢30余座,購地35畝,興建包括動物園、植物園、博物館在內的博物苑。在博物館南館的門口,懸掛著張謇集句并手書的楹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這是張謇舉辦博物館的心聲。南通博物苑的藏品分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主要陳列于南館、北館等展覽館內,而大型文物標本則展示于室外。苑內種植樹木花草、飼養鳥獸,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筑。
張謇在籌建博物館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了博物館的管理理論。他的《上南皮相國請京師建設帝國博覽館以》、《上學部請建設博物館議》等著述,對有關博物館的一系列問題,都或多或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博物館是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國家政治和學術參考的重要部門,學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可以“使承學之彥,有所參考,有所實驗,得以綜合古今,搜討而研論之。”文物收藏目的在于“留存往跡,啟發后來”。文物征集的途徑,一是“國家盡出其歷代內府所藏,以公于國人”;二是鼓勵“收藏故家出其所珍,與眾共守”。至于征集范圍,他主張“縱之千載,遠之外國”。對于征集而來的所有物品,張謇強調妥善保管,按藏品性質分為自然、歷史、美術等部分,每件物品都要做好鑒定、著錄工作。張謇主張博物館應建在交通便利,便于開拓的地方;建筑的大小,要考慮到貯藏和陳列的要求,既要方便觀眾,又要方便管理,“館中貫通之地,宜間設廣廳,以備入觀者憩息,宜少辟門徑,以便管理者視察”,要美化環境,“隙地則栽植花木,點綴竹石”。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是民族資產階級多年來倡導博物館的第一次實踐。張謇在興辦南通博物苑的實踐中,努力實踐民族資產階級改革人士的政治理想和文化主張,制定了博物館管理的具體措施,但是受時代的局限,他對博物館作用的認識側重于其對新式教育的輔助作用,以及通過博物館向南通市民傳播近代科學知識和提高其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的能力,這樣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但是總體說來,南通博物苑擺脫了中國傳統收藏的束縛,不再如西方人所辦的博物館那樣主要為掠奪中國珍貴的自然歷史標本,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自辦公共博物館的楷模。
南通博物苑的建立以后,各地多有博物館建立,如1905年學部侍郎嚴修在家鄉天津的城隍廟開辦教育品陳列室,1906年泰安創設教育博物館,1906年,端方以個人收藏在北京琉璃廠海創王村辦陶齋博物館等。②自此以后,中國博物館進入了發展時期。
注釋:
①宋向光.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②梁吉生.舊中國博物館歷史述略[Z].中國博物館,19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