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工程學院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聚居著漢族、維吾爾族、哈族、回族、壯族13個世居民族、47個民族成分。千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親如兄弟、休戚與共。
分別從南疆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為調查對象進行調研,共召開6次座談會,組織200余名大中專少數民族學生參加的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248份,實地查看了4個鄉鎮,3個再就業市場,3個青年就業農(林)場。進行了實地調研。
多數少數民族同學創業意向不強,對107名少數民族同學的調查結果顯示:78.5%的少數民族同學創業意向不強,不知道怎么創業、如何創業。即使有個別有創業意向的同學也不愿意從事農村傳統的農、牧、畜行業的創業項目;不愿意返回農村從事創業工作。
家長對于學生開展創業不支持的思想普遍存在。少數民族同學有部分學生來自南疆,家庭經濟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是靠農田種植。更多家長傾向于孩子畢業以后找一個體面的工作,擺脫代代農耕的家庭處境。家庭傳統的教育的觀念也間接影響了學生在學校或畢業以后創新創業的熱情。
(1)經濟落后,思維受限。多年來,天山以南受交通不便,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原因的影響,地區國民經濟指標一直處于全區末位,據調研統計,和田地區農村尚有10余萬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各縣第一第三產業發展落后,第二產業發展緩慢,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缺少經濟活力,創業土壤的缺失,成制約廣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2)從學生的學歷情況統計分析,中專、大專生、本科生的創業意向隨著文化層次的提升創業意向逐漸降低,文化程度與就業意向程負相關。由于現在招聘條件限制或學歷條件的限制,多數中專和大專生畢業以后從事一線工作,在從事幾年一線工作后,行業滲透以后,在掌握行業技能以后開始轉向創業,而相對較高學歷的人多熱衷于考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
(3)就業觀念滯后。多數少數民族同學頭腦中還存在“等、看、望”的思想,調查結果顯示,75%的學生認為:畢業以后自己可以找到好的單位,自己不需要或從事創業,并且認為創業存在風險,在創業初期怕吃苦,不愿回農村,存在畏難思想,對于創業還處于觀望狀態,思想的落后是制約地區的創業活躍度。
(1)加強政府導向,狠抓組織落實。加快南疆經濟地區發展,激發南疆的經濟活力,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千方百計促創業,拓寬人才引進制度,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創業土壤。加快扶貧產業開發、農田水利、電力、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經濟、勞動密集型產業、種植、養殖業和玉石、地毯加工業的發展,鼓勵廣大畢業生返鄉創業。
(2)加大創新創業指導培訓工作。針對少數民族同學的大中專畢業生開展適合新疆區域發展的就業指導培訓工作,解決廣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式認識不清的問題,動員學生以創業促就業工作的開展。
(3)強化技能培訓。對半年未實現就業、有就業崗位的大中專畢業生,可采取減免培訓費辦法,畢業生憑失業登記證享受免費就業指導,免費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困難畢業生生活補貼等。
(4)繼續選派大中專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主要從事國語語教學,對擬任教的大中專畢業生要進行雙語培訓,選派一批大中專畢業生下鄉入村任職,充實村級基層組織隊伍。
(5)利用好兩支隊伍,一是扶貧干部隊伍,扶貧干部多是從政府機關部門選出的“強兵大將”在扶貧工作上加強創業扶貧,對思想上進行精準扶貧,利用好南疆駐村干部隊伍,南疆駐村干部擔負著社會安定的任務,同樣對農村經濟也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南疆工作中做好人民群眾的思想引領者。
(6)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各類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切實轉變就業觀念。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向畢業生、家長和社會廣泛宣傳現行就業政策,同時通過典型示范、經驗推廣、事跡報告會等,幫助畢業生摒棄“等、靠、要”思想,樹立先就業后擇業,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