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診療方法在我國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為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保障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代以來,中醫在“西學東進”過程中也受到較大沖擊和排擠,所幸經過幾代中醫人的不懈努力,中醫藥事業百折不摧,尤其是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后,中醫藥醫療價值在國家層面得到了更多重視,如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 周年時強調“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常州武進是“孟河醫派”發源地,中醫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名醫輩出,素有“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之稱,本地居民也對中醫藥有著更多一分信賴,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就醫選擇也呈現出多元特征,對于中醫藥醫療價值的認知也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變化,本研究希望通過研究得出近年來人們對中醫藥療效價值認知的主要維度,以期為未來中醫藥醫療服務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研究以常州市居民為研究對象,設計了關于中醫藥價值認知的問卷,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人口學特征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收入等5項,第二部分從中西醫理論和方法、醫生、藥品、療效等四方面設計了41 題項,每一方面的題項在a、b、c、d四個字母后進行編號,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看法,對問卷中的題項進行判斷,分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確定”、“同意”、“非常同意”五個等級,分別賦值為1、2、3、4、5。根據題目意義,對部分反向意義的題項,采用逆向賦值。如“中醫治療急病是不行的”,選擇非常同意,則賦值為1分。以避免得分出現互相抵消情況而影響分析結果。
本次調查先經過預調研回收了83份有效問卷,根據被調查者提出的建議及問卷填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多次修改,隨后大范圍投放。共計發放問卷700份,去除47份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653份,有效問卷率為93.3%,使用Spss20.0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問卷進行數據處理。
本調查首先對收集的數據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球形檢驗,KMO統計量的取值在0和1之間。通常來說,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著變量間的相關性越強,原有變量越適合作因子分析;本問卷數據的KMO檢驗結果為0.913,且Bartlett球形檢驗Sig.取值0.000.表示各個變量之間有一定相關性,適合做因子分析。
所得樣本中,1.性別:男性占43.03%,女性占56.97%;2.年齡:20歲以下占4.13%,20-29歲占17.46%,30-39歲占31.09%,40-49歲占28.94%,50-59歲占14.85%,60歲以上占3.53%;3.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占5.21%,高中及中專占20.21%,大專占26.80%,本科占35.38%,研究生及以上占12.40%;4.職業:離退休人員占13.32%,工人占18.99%,農民占7.50%,軍人上5.05%,文化工作者占15.47%,商務工作者占19.60%,自由職業者9.35,其他10.72%;5.收入水平:2000及以下占1.99%,2000-3999占25.57%,4000-5999占30.78%,6000-7999占32.62%,8000以上9.04%。
將41個涉及到中醫藥認知的題項作為變量,進行降維處理,通過正交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份,共得到5個公因子,累計解釋的總方差達76.650%。
提取的5個公因子中,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量共13個:b1老中醫經驗豐富水平高,b2我只相信熟人推薦的中醫醫生,a4西醫醫生總是依靠儀器診斷病情,d1家人曾經通過中醫治愈了疾病,d2本人通過中醫治愈了疾病,c2西藥有副作用,c4西醫擅長手術治急病,b3我聽說常州有很多高水平的中醫,a1常見病我會考慮選擇中醫治療,a3中醫通過“四診”判斷我的病情很準確,b4中醫醫生會針對我的病情開處方,b5年輕的中醫醫生依賴儀器才能診斷病情,a5中醫除了服藥還有其他治療方法,這一因子可命名為“醫生治療水平和方法認知”。
第二個因子解釋的變量有8個:c1常州藥店購買中藥或中成藥都很便利,c14中成藥服用方便,c3中藥效果不比西藥差,d9中成藥能夠治療常見病,c5生病時服用湯藥效果較好,c7中醫治療價格相對便宜,d4中藥治療慢性病有效,b6相信藥店坐堂醫生,這一因子可命名為“中(成)藥效用認知”。
第三個因子解釋的變量主要有9個:c6中藥配制要等待較長時間,c10中藥服用很麻煩,c8中藥味道難接受,c9中藥材質量不可靠,a2能夠西醫治療時我都不會考慮中醫,a6中醫治療只適合閑暇時間較多的人,a8中醫理論太過深奧,c12醫院和藥店的代煎藥服務比較方便,d5西醫診斷才有精準度。這一因子可命名為“中醫治療便利度認知”。
第四個因子解釋的變量有7個:d3中醫推拿、針灸都比較有效,c13經常用中藥制作養生茶或藥膳,c11中藥副作用比較小,d6中醫適合預防疾病,d10中醫治愈后很少復發,d7中醫治療急病是不行的,d8中醫對疑難雜癥更有效,這一因子可命名為“中醫治療適用范圍認知”。
第五個因子解釋的變量有4個:a7我認為中醫治未病理論是有道理的,a9中醫治未病理論可以指導我的日常保健,a10中醫“四診”是合理可信的,a11中醫辯證論治非常高明,這一因子可命名為“理論實用性認知”。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常州居民對中醫藥治療價值的認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醫生水平和方法認知:近年來對中醫的負面新聞往往和醫生個體行為有很大關聯,但卻有極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對中醫到底有無療效問題最主要的還是取決于人們就診時所遇的醫生的實際水平。
(2)中(成)藥效用認知,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醫藥衛生知識的普及,人們對于一些非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也有所加強,調查中發現人們對于一些感冒類藥、腸胃類藥品還是比較熟悉的,但也有對于中成藥療效盲目樂觀的傾向。
(3)治療便利度認知:中醫治療手段在現代社會似乎顯得很不入流,很多年輕人對于中藥感覺較陌生,快節奏的生活也使得人們對于中醫治療的時間消耗感到無奈。
(4)治療適用范圍認知:從調查情況看,人們認為中醫的適用范圍還是有限的,大多都對中醫治急重病持否定態度,但是大量中醫臨床實踐早已證明,中醫治療急病、重癥并非處于完全弱勢狀態,而公眾的認知情況則反映出中醫界對于中醫療效的宣傳和普及還遠遠不夠。
(5)理論實用性認知:得益于常州孟河醫派的影響,部分“老常州”對于中醫傳統理論有較強認同感,也有一定的中醫養生意識。
公眾對于中醫藥醫療價值認知涉及因素較多,但是他們的認知結果卻直接影響著就醫取向,后續研究還需對公眾認知偏差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