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是從個體在政治生活中的行為取向,到社會群體賴以集體行動的價值理念,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對黨的忠誠、信仰、服從的思想基礎,進而形成對社會主義制度與道路的心理和價值認同。①理論的吸引力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分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的歷史動態,透析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的問題,對于堅定理論自信、固牢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任何一種理論的吸引力既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不斷變動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同時期其吸引力狀況不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發展與創新馬克思主義,揭示出中國革命的實質與規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具有了理論的科學性與徹底性,從而使得毛澤東思想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理論武器。在革命理論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最終建立了新中國。理論的科學性與指導實踐的有效性在歷史的革命實踐中增強、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新時期,經濟變革取代政治分層,階級斗爭開始淡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也開始由意識形態和領袖魅力意識形態為主導向以經濟績效為主導、從單純的盲目認同到理性認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得到了理性彰顯。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效來看,民眾對執政黨、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的認同都大大提高了。同時,改革所帶來的經濟上的成功也催生了人們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等內容的認同,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得到彰顯。可以說,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彰顯,反映的是民眾對理論改造世界、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就的一致認同。
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對增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的推動作用并不是直接的、直線式的。一個嚴峻的事實是,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被邊緣化的傾向日益顯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出現了現象化式微。
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問題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邊緣化的風險加劇。所謂邊緣化即去中心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取得革命、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勝利的理論,在社會意識中居主導地位。但隨著全球化的加快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推進,泛意識形態化和非意識形態化的暗潮不斷涌動,沖擊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較之民眾的思想觀念,更具有系統性、理論性、滲透性、引導性和隱蔽性,并通過一些學者的闡述和發揮,通過網絡等媒體傳播等途徑廣泛影響著我國各個群體。
此外,當前網絡已成為輿論交鋒的最前沿、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的發展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網絡傳播的有害信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行使帶來負面作用。西方敵對勢力利用網絡優勢大肆傳播反動信息,不斷向我國滲透西方的意識形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制造虛假信息,危害社會穩定。網絡化的負面作用加劇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邊緣化傾向。同時,包括各種有神論思想在內的多元社會思潮的泛起與傳播也在不斷消解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權,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邊緣化的風險加劇。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社會思潮,對民眾思想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但在社會轉型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民眾思想的導向力減弱。我國社會轉型是一個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進化過程,是現代因素由外到內、由表及里和由名至實的生成和發展過程,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權威政治向民主法制化的嬗變、傳統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這些方面的轉型交互影響,是社會結構整體的一種根本性變遷。在這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日趨復雜化,社會成員的價值評價標準和價值取向趨于務實化。他們開始從自己的實際利益需求和自我的價值標準出發來決定意識形態取向,政治信仰領域的價值真空和理想信念淡化問題突出,社會成員的這種政治心態在特定情況下可能與主流意識形態相對分離。
當前中國民眾的思想日益多元化,無論是在政治信仰、對馬克思主義態度還是對資本主義制度認知上,都出現了與傳統認知的差異。這反映出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出現了結構性失衡,增加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行使的難度。這種現象導致民眾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心理分散化,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民眾思想的導向力減弱,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任務進一步加重。
理論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其本身的徹底性與科學性上,更重要的是表征理論指導實踐的效力。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只有“理論掌握群眾”,“變成物質的力量”,才能真正解釋世界,進而改造世界。然而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不足的表現之一就是其對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解釋力不足。
當前,分配領域中的公正問題日益突顯。對于這個問題,著名學者胡鞍鋼在其著作《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書中指出,社會分配不公是中國社會不穩定的終極根源。目前,我國億萬富翁已超過數千人,百萬富翁已達數百萬人;而另一方面占總人口10%以上的貧困人口的收入卻占總收入的不到5%,我國弱勢群體的規模達1.4-1.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②這種現狀顯然是民眾不愿看到的。因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③社會分配不公正、貧富差距過大的嚴重性已傷害了民眾對于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它背后所暗含的政治、社會意義極為深遠。如果黨的理論、政策不能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諸如上文所述的問題,不能實現社會總體性的公正,那么處于不公正的一方的民眾就會產生不滿情緒,對黨和政府產生不信任,正如考茨基曾經所說的:“如果我們探討社會主義的目的,那么可以說,它在最初是要排除從資本主義時代開始以來就在社會上泛濫的群眾性貧困和群眾性苦難。”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當下突出問題的解釋力不足成為其吸引力弱化的重要表現。
當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出現一定程度的式微,這種式微的出現表征的不僅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本身真理性、價值性的未展現,或者說理論與現實的反差,同時也反映出在當前各種社會思潮涌現、特別是西方敵對意識形態滲透加劇的現實。面對中國意識形態問題不斷凸顯的現實,如何保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怎樣增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不僅關系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未來發展問題,更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這就需要廣大意識形態工作者不斷加強理論研究,探索增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的方法與路徑,從固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
注釋:
①朱林,劉愛蓮.概念·構成·尺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吸引力的認識論域[J].學術探索,2012(3):15.
②何卓文.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現階段的利益關系矛盾——當前黨政領導干部關注的重大思想現實問題(八)[J].科學社會主義,2005(2):8.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④中共中央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德國社會民主黨關于伯恩斯坦問題的爭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