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一百多年前,發達國家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了職業啟蒙教育,而我國的學生,從小就沒有專門進行職業意識的培養,導致高考后的專業選擇往往無法與學生的發展相匹配。根據社科院2017年中國大學生藍皮書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就業對口率只有65%左右,應屆畢業生在就業半年內的離職率也高達35%左右。可以看出,由于職業指導工作開展滯后,基礎薄弱,缺乏系統規劃,導致學生缺乏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走了很多彎路,不利于學生職業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發展。
職業指導工作應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從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出發,系統的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培養受用終身的職業理念。在職業指導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有針對地提供個性化的指導,應始終圍繞學生所需,針對不同對象、不同階段、不同需求,提供咨詢與服務。而在實際中,有些高職院校的做法偏離了職業指導工作的宗旨,把幫助學生了解就業信息,提供咨詢,組織畢業生就業講座,簽訂就業協議等作為職業指導的重要內容,而忽略學生長遠的發展,在幫認識自我、了解職業世界,明確職業理想,進行職業定位和決策缺乏指導。高職學生大多缺乏職業規劃意識,在畢業后常出現頻繁跳槽的現象。
按照教育部要求,專指職業指導教師和專職的工作人員與應屆畢業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而實際上,很多高職院校的配備沒有達標,大多忙于應付日常事務。職業指導課在高職院校往往以一門大課或者講座的形式開展,課堂人員眾多,枯燥的理論授課效果較差,無法滿足眾多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這對職業指導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系統科學的職業指導體系,將有助于培養學生職業發展的競爭力和勝任力,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充滿自信,減少出現人職不匹配、頻繁離職的情況。
研究表明:越早開始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越有利于大學生實現成功人生。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周期一般只有三年,而真正在校的時間其實也就兩年多一些,周期短,任務重,一、二年級職業指導課經常采用合班的方式,學生人數多,教學效果差,很難顧及每個學生,因而不能實現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職業興趣、職業方向等進行專業化、個性化地指導。進入三年級,又面臨頂崗實習,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更難實現對學生細致地職業輔導,僅限于畢業班招聘信息的發布,就業政策的宣傳,簡歷的制作等具體的事務??v觀大學三年,職業指導體系不夠完善,沒有形成全程職業指導,往往在學生實現就業后,職業指導也宣告著結束。
1、堅持“以人為本”的職業指導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用積極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充分挖掘其潛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勝任社會工作,擁有獲得感。在職業指導過程中,教師應走進學生,了解學生需求;尊重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激發學生職業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想,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2、加強職業指導組織機構建設
職業指導組織機構,專門負責開展實施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和咨詢服務,以及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宗旨在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職業,做出抉擇。學校應重視職業指導部門的建設,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美國高校職業指導機構有的擁有幾十個辦公室,甚至一整棟教學樓作為辦公場所。國內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模式一般由院長或書記領導,院系兩級管理、院系班三級運作,各行政部門負責人擔任職業指導工作組成員,成立大學生創業中心、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教研室。
1、加強職業指導軟硬件投入
高職院校應重視職業指導工作的硬件建設,不斷改進工作環境和解決實際需求,為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創設良好條件。根據學生咨詢情況及人數概況,配備專門的咨詢室。購買相關心理測驗、職業興趣測驗及能力測驗所需的量表、工具、器械等,其中測評量表尤其注意要貼近學生實際,切不可以將已過期的量表給學生測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果準確性。同時,為了保證職業指導教師經常性地組織學生職業指導相關活動,學校還應保證經費的支持,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
2、打造專業化職業指導隊伍
國外高校對職業指導人員的資質有明確的要求,美國職業指導人員要具備咨詢學等相關學科碩士以上學位,同時還要考取全國注冊的、職業指導證書。德國職業指導人員要求有約兩年的企業工作經歷,還要從初級指導工作兩年,經勞動部門考核,再到職業指導人員行政管理學院進行三年的學習和實踐,畢業后還要通過勞動部門組織的職業資格鑒定考試才能順利上崗。因此,首先要明確職業指導人員的專業準入標準,要擁有相關的學科背景,通過國家職業指導人員培訓獲得證書才能上崗。要重視業務培訓,確保崗位人員的穩定性,通過分層分批的學習來逐步提升職業指導水平,形成專業化、專家化的師資隊伍。
1、多方協作,形成職業指導網絡化
職業指導內容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既有教育指導、咨詢輔導、政策咨詢、各類測評、就業信息發布、畢業生情況統計以及信息反饋等事務,需要學校各行政部的分工和參與,共同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職業指導教育和服務。招生就業部門要牽頭,經常和企業聯絡,甚至深入企業一線,掌握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動為畢業生聯系用人單位,積極組織院校招聘活動。有高校圖書館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可進行職業前景預測、資料下載以及數據分析等功能,方便學生使用和查閱。
2、加強校企合作,保證職業指導實施效果
德國職業指導體系中,注重加強學校、企業和勞動局三方合作,共同推進學生的職業發展。美國高校普遍重視合作教育,將職業指導工作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專業的實際,與企業開展創新合作,形成長效機制,共同落實職業指導實施效果。學校與企業建立協同育人模式,可邀請企業骨干擔任學生職業導師,負責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和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有的學校還與企業一起商討,制定職業指導課程體系,編寫相關教材。
3、關注個體特點,實現個性化職業指導
高職院校職業指導應關注每個學生的成才成才,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特點,幫助他們進行個性化的職業輔導,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結合專業特色,積極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努力為學生搭建展現自我的平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提升自我競爭力。有的高校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平臺,既可以通過“一對一”互動答疑,解答學生職業困擾,實現“一對一”指導,還可以通過平臺即時推送就業政策、求職信息等,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覆蓋學生也很廣泛。
1、建立微媒介,實現即時互動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對傳統的職業指導方式帶來了沖擊。高校職業指導工作也要與時俱進,以更加貼近學生的方式服務學生,更為便捷的幫助學生解疑答惑,通過建立大學生職業指導信息平臺等方式,及時發布招聘信息,在線答疑、填寫職業測評以及問卷調查,實現信息交流的即時性,從而提高職業指導工作的實效性。建立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平臺,用人單位可以查看畢業生的情況,學生也可以向求職的單位及時投遞簡歷,從而實現就業通道便捷有效。
2、加強媒體宣傳,樹立榜樣引領
高職院校要重視職業指導工作宣傳和推廣,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輿論環境。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以及在線平臺等新型網絡媒體的方式,向學生宣傳職業指導教,讓更多的了解職業指導的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職業認知和規劃。通過校園廣播、校報、櫥窗以及各類簡報,發布就業政策和信息、創業成功的典范以及已畢業學生的職業發展狀況,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實現成功人生。注重對外合作單位的交流和宣傳,進一步擴大學校的美譽度,尋求校企更好合作,為畢業生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