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樣,結構穩定,世代傳承。它以儒釋道傳統知識為核心,融文史哲一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仁心仁術”的倫理追求、“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整體模式、“中和中庸”的修身克己思想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各個文化領域,并深刻的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知識結構、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經驗總結,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中醫藥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營養的基礎上而結成的醫學碩果。中醫藥文化的“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整體觀是在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哲學的營養上形成的,并成為了中醫藥的思維方式。中醫藥文化的“仁心仁術”的倫理觀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道德觀念。
國學內涵非常豐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寶庫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但是目前的教育體制淡化傳統文化教育,對國學存在片面的理解,認為國學就是古文,就是四書五經,學生從小到大都在接受認為是最接近現代科學的數理化,國學基礎基本上就是課本上寥寥幾篇古文。有學者調查研究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生沒有真正讀過四大名著。由于國學教育基礎薄弱,當中醫藥院校的學生一進校門,就要開始接觸到中醫藥的整體哲學觀、陰陽五行、仁心仁術的傳統倫理觀等,學生不免顯得突兀倉促。“大凡在中醫藥發展史上留名青史的中醫藥名家,無不文化底蘊深厚,知識淵博;無不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同時學術特色突出,專業技術獨特,幼從師訓嚴格”。
在中醫藥院校中,經典原著課程的設置少,或是將經典原著列為選修課,或是人為的將中醫的經典著作條塊分割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中醫內科學等內容,使得本來就國學基礎薄弱的學生更加對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的認識缺乏深刻了解,中醫思維斷裂,領悟和接收知識的能力大大降低。同時由于中醫藥院校本身出于某種利益的需要,培養目標越來越模糊,在課程的開設中沒有體現中醫之本,在大量開設西醫的課程的同時,其辦學思想、教學方法越來越趨同與于西醫院校,忽視了中醫藥傳統文化的教育,中醫特色越來越不明顯,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說理不通,動手不行,中西醫結合中中醫不精、西醫不通。不重視在課程的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往往是將以文化人作為學校特定教師或是特定課程的任務,而沒有看成是全校教師的責任和全校教學活動的目標。
師資隊伍在傳統文化教育中起著重大的作用。中醫藥院校在幾十年的歷史發展中,在學科建設、教育教學、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相對比較薄弱,中醫藥教師由于長期受理科教育的影響,缺乏人文素養,在進行專業教育時很難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人文類教師由于主要來自于綜合性大學或是師范大學,中醫藥專業素養缺乏,沒有必要的中醫藥知識。在中醫藥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兩張皮”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了中醫藥院校學生的中醫思維,也很難適應中醫藥的發展。中醫藥院校教師的教學活動特別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專業技能,以文化人的教育屬性往往被忽視。
必修選修相結合。在中醫藥院校中,傳統文化教育類課程的必修課主要是體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上,需增設拓展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選修課,比如一些醫學人文課程:醫學心理學、醫藥倫理學、中醫思想史、中國哲學;中醫學文化基礎課:中國古代哲學、大學語文、醫古文;藝術鑒賞類課程:名詩名畫賞析、古代詩文賞析等課程。
豐富課程門類,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開設語言類課程,幫助學生掃清古文閱讀障礙,以便順利閱讀中醫藥經典著作;開設中醫藥經典著作導讀課程,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讓學生盡快掌握這些經典著作的核心內容;開設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學史類課程,嘗試用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看待與研究問題;開設文學藝術類課程,培養學生的體驗思維和直覺思維。
中醫藥院校既懂中醫藥知識、又懂人文知識的教師比較少。作為教師個人本身,應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打破專業壁壘,熟悉邊沿學科和交叉學科,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作為學校,要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教師外出學習交流,開拓教師視野,豐富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學校要在政策和資金上對教師進行鼓勵,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培訓。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生動靈活的授課方式,擺脫傳統的古板的說教,充分利用各種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資源,拓寬學生受教育的渠道,使傳統文化內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