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各個行業也在此當中獲得快速的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高職院校當中,其在人才就業水平方面相對不足,存在在走出校園后無法及時融入社會的情況。對此,即需要能夠積極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新模式的應用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其中,學徒制模式是一種傳統理念的新式開發,通過該模式的應用,能夠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現代學徒制是從古代時代帶徒弟這種傳承方式演變形成的職業教育形式,不僅是目前職業人才教學當中產教融合的有效實現形式,同時也是現今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主導模式以及制度載體。在現今學校人才培養過程當中,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能夠更好的同市場發展需求相符合,對職業院校的就業質量以及市場競爭力進行有效的提升;第二,能夠對學校同企業間文化的對接目標進行實現,不僅能夠對企業發展當中對于個性化人才的需求進行滿足,且將為企業未來發展做好人才儲備的提供,使其在未來發展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第三,能夠充分共享校企人力資源以及自然資源,通過學生同教師間一對一結對子的方式,能夠對院校當中專職教師在企業實踐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且能夠有效企業專家教學能力,幫助學生在入職后能夠更好的掌握職業節能,對專業節能人才培養當中實際工程需求同知識掌握情況間脫節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第四,將對校企新材料、新技術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平臺,通過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創新開展試點研究,能夠積極的吸引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當中,對以往校企合作中校方所具有的被動地位進行改變,以此對建設類高職院校的社會地位以及辦學質量進行全面的提升。
就目前來說,我國很多地區也陸續對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開展了嘗試,在具體嘗試當中,也體現出了一定的問題:第一,對于部分企業來說,受到人才培養戰略、保障機制以及資金實力方面存在不足的影響,以及學徒具有頻繁流動特征因素的影響,使其在校企合作當中存在不夠積極的情況,并因此對現代學徒制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制約;第二,部分職業院校在自身師資力量方面存在不足的情況,也將因此對學徒制的進一步實施造成了阻礙,且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對于企業與院校的熱情存在一定的削弱情況;第三,在很多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模式建設中,其培養時間即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三年時間,對于該時間來說,可以說無法對企業在人才方面的需求進行滿足。以工程施工類專業為例,因工程在結構形式、所處環境、工程類型、建設標準以及材料方面不同情況的存在,也將因此對技術人員專業能力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三年的時間內,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如果對其中單獨類型的工程技術進行掌握可以說即是非常難得的情況,無法對畢業后獨立工作需求進行滿足。對此,建設類高職院校在現代學徒制試點以及機制研究方面,即需要能夠做好現代建筑行業特點的充分聯系,以此為基礎做好創新與探索。
在具體教學中,其主要內容有:第一,基本框架設計。在高職教學活動開展中,需要將以往訂單式人才培養獲得的成功經驗以及研究成果為基礎,對其余地區現代學徒制試點獲得的經驗進行積極的借鑒,在對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用人需求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從業人員職業生涯發展當中不同階段的能力需求進行準確把握。同時,要同我國職業資格考試相關條件相結合,將職業基本目標確定為二級建造師,將職業重點目標確定為一級建造師,進一步拓展培養周期,對現代學徒制周期的拓展模型進行構建。培養周期共五年,其中,在高職院校進行就讀的三年時間是學校主導環節,在畢業后五年則是企業主導環節,以此形成院校同企業相銜接的培養周期。同時,對培養目標進行改變,將開始能夠頂崗的目標實現對一級建造師的拓展,以此為基礎對現代學徒制目標拓展模型進行構建,以此對學生從入學到成為一流建設人才的過程進行培養,在將上述內容為目標的基礎上對具體的實施措施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制定;第二,試點設計。在試點確定環節,需要對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建設企業進行選擇,同其對長期合作協議進行簽訂,保證該過程中校企間能夠實現全面的融合,在合作交流的情況下對校企分工職責、人才評價、成本投入以及不同階段當中雙方各自的參與度進行商定,同時對教學內容、考試評價、學生教育管理、培養方案等進行制定。要在合作當中共同 進行學習工作、教學實踐、招生招工、資源建設共享以及證書獲取等工作,對學校在校期間節假日以及第二課堂進行安排,使學生能夠有機會進入到工程實踐活動當中。同時,需要對學校的EMS系統進行充分的應用,對校企師生的工作平臺進行建立,通過網絡的方式做好評價、交流以及教學。也需要對整個試點工作進行全面的評價跟蹤,對于遇到的問題,需要及時做好梳理商討,對高職教學中適合應用的實施細則進行總結與推廣;第三,過程管理設計。在過程管理方面,需要對雙導師、雙班主任制度進行實施,保證在學生培養的周期都能夠對“傳幫帶”進行實現。在學生在校期間,學校可以對企業導師進行聘請,使其作為學生教學當中的兼職教師,根據整個過程中其所具有的參與程度做好課時費的給予。在畢業后,企業也需要聘請教師在企業當中兼職,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其相應的補助。在企業,則可以由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擔任學生的班主任,在引導過程中將目前建筑行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應用,企業發展情況以及企業文化等實現對學生的介紹,在全程參與的情況下對不同學生特點進行了解,保證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培養以及因才定崗;第四,合作共贏設計。在該模式當中,學生在進入到高職院校之后,即可以說成為了企業的準員工,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對企業技術資源、資助以及文化教育進行全程的接收。在院校中,企業專家即是兼職教師,而在企業中,學校教師即是兼職的技術人員,通過學生、教師同專家這幾方面的聯系對合作共贏、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環進行實現。
在實踐當中,其主要內容有:第一,聯系我國建筑工程特點以及資格考核相關標準,對“3+5”共8年的現代學徒制培訓周期進行制定。對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職業素質以及崗位能力要求進行確定,對各個階段的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以及知識目標進行明確。同時,也將對該周期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即變化成為“2+1+2+3”周期,即在學生進入到學校的前兩年,將統一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第三年進行頂崗實習。在畢業后,兩年內對二級建造師進行考取,在五年內考取一級建造師。在整個教學培養的過程中,對雙導師、雙班主任制度進行應用,在院校的過程中對同步培養方式進行應用,在畢業后,在需要在同工程特點相結合的基礎上對學生開展差異化培養。
在該過程中,本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處體現在:第一,培養目標創新。通過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拓展,則能夠使學生在雙導師指導下,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不同工程類型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進行提升,幫助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實現更多工作過程知識的獲得;第二,培養模式創新。通過在校三年同步培養、企業五年差異化培養以及雙導師、雙班主任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幫助企業同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高度的融合,幫助校企雙方能夠成果共有、資源共享、互培互兼,對職業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難題進行有效破解;第三,主體地位創新。在該模式中,將會給學生雙重的身份,即學校的學生與企業的準員工。在該種新主體地位下,則能夠更好的教之有用、因材施教。同時,通過拓展型現代學徒制培養方式的應用,也能夠使學生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能力,這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生產學習結合。就目前來說,我國教學形式向著年輕化的方向發展,在實際工作崗位當中,技術掌握部門也具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以此對更強的創新能力進行呈現。在未來現代學徒制建設中,即需要能夠向著創新性方向發展,即將產業信息良好的帶入到不同高校課堂當中。從科學校驗角度來看,教師對自身的實踐能力具有了較高的重視,即在具體教學當中將自身掌握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操作,幫助學生對新型的教學結構進行形成,以此使其能夠獲得更好的成長;第二,素質團隊發展。在現今現代學徒制建設中,單純通過單個教師或者專家的努力是不夠的,而試需要使企業專家同學校教師間形成合力,形成互補,在對各自特長、優勢進行發揮的基礎上實現對學生的共同培養,如邀請專家做好對學生的引領,確定對應的技能與目標,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同時也實現對教師的培養。對于專任教師,在對專家技能進行學習后,也可以通過學校所擅長的方式實現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專任教師作用的發揮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實現業務技能鉆研,在不斷訓練、實踐的情況下圓滿完成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企業人員也需要做好信息化手段的學習,即根據一定邏輯與教學規律做好教學方式的學習,在更好實現相關技藝傳授的基礎上實現教學效果與水平的提升;第三,證書學歷結合。在現今社會發展中,在人才需求方面不僅僅其具有對應的證書,且需要做好具有實踐能力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對此,在現今現代學徒制教學中,教師與企業人員不僅需要關注好學生的成績,且需要能夠對其加強技能方面的培養。在我國,很多技術性人才都是師傅帶領徒弟逐步學習的,但在現今工業發展中,卻對全面性人才具有了更大的需求,對于該種需求方式,則可以說是對未來技能學習的一種指導。對此,在未來院校現代學徒制教學中,即需要能夠在做好學生證書考取的同時加強實踐訓練,幫助其加強實踐能力同理論知識的融合,實現從培養“證書”人到培養社會需要的有實踐能力人才的教學模式轉變,最終推進現代化教學模式的不斷深化改革。
在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于技能人才也具有了更大的需求。在上文中,我們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可以說,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是對專業技能人才進行培養的關鍵模式,也是現今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當中的主導模式以及基本趨勢,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也逐漸成為了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即需要我國高職院校同企業能夠對該項工作引起重視,通過雙方的科學結合以及各自責任的承擔在具體工作當中更好的發揮作用,通過現代學徒制的不斷優化、完善以及落實實現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為我國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