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職院校以培養綜合型應用型人才為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企業對個性化和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職院校立足職業市場人才需求,推動個性化人才培養,以個性化學分改革展開部署,其中教學管理體系建設直接關系到校園學習氛圍、課程教學、教師隊伍和學生管理等多個方面的發展,對個性化人才培養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首先,樹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觀。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中,以個性化學分改革為基礎,在教學流程設計中要端正對教學質量的正確認識,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為前提。高職院校可以將個性化人才培養和柔性人才培養兩相結合,充分考慮人才成長階段的不同需求、企業發展需求和社會文明進步需求,在調研的基礎上構建連貫的職業成長培養機制,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養、職業技能、課程教學等融為有機整體。
教師在課程教學、師生互動、教學評價等環節中強調課外活動、創造性學習實踐、思想道德培養等模塊的重要性。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課內學習質量,更要關注學生課外學習效率,關注學生在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創新創業活動等凸顯出的態度、思想和價值取向,將校外學習實踐納入到教學流程管理中。
其次,教師也要規范課程教學行為。在課程教學中,關于教學目標、方式、手段、評價等建立柔性管理制度。在課堂教學環節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適當弱化對學習結果的關注,強調學生在課堂行為中所表現出的創新能力、拓展能力,同時在教學環節中增加師生互動環節,推進師生情感交流,開展師生合作、學生自學、共同探究的新型課程教學。對課程教學實行規范性和柔性相結合的管理措施,結合個性化的課程體系建設,積極兌換學生職業基本能力、專業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等為主的個性化學分,以完善的管理體系建設為個性化課程體系提供物理環境支撐。
正確的教學思想建設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全面發展教育理念、職業素養培育等環節。
學校層面要加強對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管理,以個性化學分的改革和規劃為基礎,讓人才培養回歸到職業教育本質,在教學思想上重視學生的創新創業、拓展能力培養。通過校內的宣傳教學思想活動,從理念和觀念上幫助師生轉變對高職教育的認識,將高職人才培養從目標、方式上和企業人才需求、人才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個性化和靈活性相結合。也就是從教學思想上幫助師生消除以專業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思維。
其次,以教師的職業崗位要求出發,對教師隊伍建設實行柔性和規范性結合的管理,高職院校可以在對教師的評價和考核中吸收個性化學分理念,重視教師在課程教學、教學體系設計和具體教學實踐中所表現出的行動力、吸引力、創造力,追求師資隊伍建設的個性化、多元化和創新化,對教師的教學成果、科研成果建立全面的衡量標準,在教師管理上實行激勵和管理并重的靈活性管理方式。
學生管理是教學體系建設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建立柔性校園管理機制,將校園文化建設、校內外實踐活動等納入到校園管理中,積極推動集合本校優勢和傳統,吸收現代校園文明特色,增強校園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動校園科學規范發展的長效校園文化建設機制。不同專業、院校可以根據本專業、職業特點,鼓勵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校園活動,以兌現個性化學分建立激勵機制,推動學生在校園活動和文化建設中發揮創新力、拓展力。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導多元化、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培養寬容、包容和諒解為基準的交際氛圍,建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互相尊重的人文校園環境。
另一方面,建立科學柔性的學生評價機制。將個性化學分制度改革和學生評價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考核體系,推動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優化。在教學評價中要杜絕格式化評價,以個性化學分為基準對學生打造針對性的個性化評價模板。如,以頂崗實習、職業技能、社會實踐和技能比賽等進行學分評價,沖抵部分學生較為薄弱的專業知識學習,完善學分替代、置換制度,為學生的階段性成長和學習建立鞭策、激勵和引導作用。另外要注重對學生成長階段中修正行為和調整行為的評價,尤其是針對后進學生的培養,要正視生源在基礎認知和學情上的差異,建立分層評價制度,適當調整后進生的個性化學分兌換比例,如,增大校園活動、社會實踐、興趣小組的學分兌換,以起到對后進生的激勵作用。
在以個性化學分改革為基礎進行柔性教學管理體系建設中,需要處理好柔性的度量,將柔性和科學性、規范性相結合,形成松緊適宜,既有剛性又有靈活性的管理體系,規范教學管理的原則底線,端正教學思想、規范教學流程、健全評價體系,完善以激勵和鞭策為主的學生管理,為個性化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