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繼東
近年來,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已成為國家、社會和高校高度重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目前,“政府主導、高校為主、社會參與”的全社會助學格局已經形成,以“獎、貸、助、補、減、勤”為主要內容的資助政策體系已經建立,基本實現保障性資助目標。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大學生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現行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體系重物質保障輕育人功能的機制已經很難滿足當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也呈現出學業、心理、精神、能力等方面的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很難真正實現“育人為本”的人才培養理念。因此,在原有的資助形式上構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模式,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導向,在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基本學費、生活費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綜合實踐能力,實現資助育人的目標將成為現階段高校資助工作的奮斗目標。
(1)當前資助體系注重“經濟資助”而輕“育人為本”。近幾年,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以及其他校內獎助學金的資助力度較大,覆蓋面較廣,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學費、生活費得到基本解決,因學費問題而失學的大學生越來越少。但資助所承載的激勵作用、育人功能未能有效體現出來。
(2)資助方式過于大眾化,缺乏個性化資助模式。在實際資助工作中,高校貫徹國家資助政策,形成了單一的資助模式,面對不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很難做到因人而助、因材施教,對于資助工作中的問題不能靈活應變,缺少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個性化的資助方式,這使得總體上學生個體的資助力度與實際需要的相符程度普遍不高。
(3)資助過程注重程序化,缺乏相應的教育引導。高校按照程序化的工作流程完成資助工作,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相對滯后、缺乏長效性,導致高校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假證明”,甚至出現助學貸款不按時償還等不誠信事件。
(1)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認為自己用一張貧困證明獲得國家、學校的資助是理所應當的,沒想過用自己勞動去獲得學費、生活費。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懶惰、依賴的心理,不利于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立自強意識。
(2)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感恩意識和誠信意識薄弱。例如,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獲得助學金后沒有用于正當的學習生活支出,而是用于各種高檔奢侈消費,比如購買高檔手機、電腦、旅游等等,這違背了國家獎助學金的設立初衷。也有部分貧困生不按期償還助學貸款。更有甚者,由于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資助范圍較大,資助金額較高,部分學生利用各種關系開具不實的貧困證明,以此騙取國家、學校獎助學金。
(3)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存在學業困難。由于高中基礎較薄弱,其英語、計算機等技能往往較為落后,專業學習、個人才藝、知識面等綜合能力也較為薄弱,再加上家庭經濟困難對日常學習生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這都將影響其在大學里更深入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業困難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還會引發心理困難、就業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4)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存在心理困難,害怕社會交往。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來自農村和城鎮困難家庭,受家庭條件的影響心理上存在自卑、偏執、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易形成封閉自卑的心理,通常表現為自信心不足、不夠積極樂觀、遇到困難易退縮、對前途迷茫,這些問題若不及時得到有效解決,還可能引發為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發展性資助的內涵是在做好經濟保障性資助的基礎上,注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努力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創造和提供平臺、機會與條件,滿足困難學生的發展需求,幫助他們全面、健康成長成才。發展性資助突破了傳統的資助模式,更能充分體現“教育公平”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能夠滿足大學生自由發展、充分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需要。通過不同項目、不同類別和不同來源的資助設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達到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自我成才目標的同時,也實現了高校培養高質量、髙水平人才的目標。按照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高校資助工作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起經濟資助、教育引導、能力提升三位一體的發展性資助體系。
(1)以保障性資助為基礎,確立發展性資助理念。高校要在傳統保障性資助的基礎上,更新理念、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構建新的資助體系;通過創新思維,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以應助盡助、因人而助、育人為本為目標,以與大學生需求相一致,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為原則,在經濟上幫助學生,在精神上培育學生,在能力上鍛煉學生,構建經濟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體系,有效解決保障性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2)開展教育引導,培養受助學生自強自立精神。第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部分家
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由于家庭生活的窘迫,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焦慮、膽怯、抑郁等問題,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需加強心理疏導,給予人文關懷,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走出心理困境。第二,加強誠信教育,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將誠信教育、感恩教育融入資助工作中,提升受助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以“感恩季”系列活動為抓手,結合實際,創新活動方式,多層面、多形式積極開展以“勵志、感恩、成才”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例如,開展國家助學貸款畢業生誠信承諾活動,利用貸款學生畢業確認時機,發放國家助學貸款承諾卡,開展“誠實守信,按時還款”承諾活動;以“助學、筑夢、鑄人”為主題,圍繞資助政策圓求學夢想、資助政策助成長成才和優秀學生典型事跡等題材,開展感恩教育主題征文、學生資助攝影作品展示和資助微電影征集活動。此外,認真組織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評選活動,使評審的過程有聲有色,充分發揮國家獎助學金綜合育人功能。培養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和自強自立精神,促進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第三,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
(3)搭建實踐平臺,提升受助學生綜合能力。第一,設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社會實踐、義工、志愿者服務、創業教育、技能培訓等公益類發展性資助項目,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浙江大學困難學生教育實踐項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陽光體育資助項目,受助學生增強自身能力和素質,成功實現了“資助”與“自助”的結合。第二,建立多層次勤工助學崗位渠道,使學生通過付出勞動獲得報酬,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助能力。第三,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習機會,提供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提高受助學生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
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是促進教育公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實施發展性資助,突破以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以經濟資助為主的局面,實現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轉變,可以在經濟、學業、心理、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幫扶。因此,高校應不斷完善和實施發展性資助體系,在原有的保障性資助體系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學業幫扶、心理輔導、能力培養、精神引導等,不斷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才。
[1]張立英.談發展性資助在高等教育資助中的意義與實踐——以浙江省發展性資助實踐為例[J].教育探索,2012(12):31~32.
[2]季楓.對高校貧困生實施發展性資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3]杜坤林.從保障型資助到發展型資助: 高校助學工作范式轉換及其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12(5):85~88.
[4]王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發展性資助體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