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浩
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應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高等教育教學規律,憑借多年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結合新的經濟形勢和人才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思路,更新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標志性的成果,學生在各類服裝及服飾品大賽中大量獲獎,就業率歷來較高,用人企業反映很好,社會知名度日益提高。我們秉承三個并重,即“理論與實踐并重、創意與技術并重、傳承與超越并重”。主要培養具有服裝及服飾品創意設計、結構設計、工藝編排與服裝及服飾品經營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服裝及服飾品創意設計開發方面進行造型和結構設計。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優勢,總結出“四意識、五能力”的教學模式。形成連貫性、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特征的“三維立體”化的全景式實驗效果。
結合人才市場需求,通過修訂培養方案與課程、實踐教學大綱實現“全景式”教學實踐設置,理論教學結合產業需求進行全方位的“產教融合”陸續簽訂了一系列校企合作項目,圍繞企業人才需求展開教學,積累了工作經驗,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先后與福建沃特公司、河南能源集團永吉服裝有限公司、“熱風”集團西北公司等簽訂了校企合作項目:以河南永吉服飾有限公司工礦服系列設計為例,服裝與服飾專業學生以極大地熱情投入到工礦服款式實地調研、流行資訊收集、市場調研等前期準備工作中,共設計開發出49個系列245套服裝,得到了合作方的肯定,所有服裝均已進行成品生產銷售。這樣的全景式、模塊化教學模式,讓同學們在校園里就接觸到了未來工作崗位的相關工作,提前熟知了工作性質和要求,體驗了服裝設計的成果和喜悅,鍛煉和積累了工作經驗,增強了自信,做好了應對工作的各種準備。
常態化組織學生參與專業大賽。如2014年,結合“校服美與丑”這一熱門社會話題,以陜西科技大學新版校服為設計課題,進行真題真做。通過舉辦大賽形式組織了“陜西科技大學第一屆“青春杯”主題校服設計大賽”。優秀校服設計方案得以實際應用,作為新生校服進行批量生產并投入使用。與此同時,設計成品展示環節得到了陜西日報、西安晚報、西部網、陜西傳媒網、騰訊、大秦網等多家媒體的宣傳報道,極大的提高了專業的專業知名度。
通過專業實習身臨其境的深入服裝和鞋靴企業、專業展覽和行業博物館,使學生了解服裝行業的現狀、流行趨勢以及前沿知識,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情。新的專業實習方式還使得學生能夠更全面的了解服裝和鞋企業實際需求。在實習過程中,許多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結合企業用人實際修正自己學習深入方向,完善自身不足在實際生產中檢驗了自己的實力。
創新點突出表現為結合生產實際、提高人才培養成功率。按照準確的專業定位、注重專業內涵、突出專業創意產品開發優勢,以全面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對專業建設與發展中的教學團隊、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教學等重要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提高專業興趣、厚實專業基礎、重視專業實踐、強化專業技能,拓寬專業眼野、開發專業潛能、突顯專業特色,順應產業發展、結合學校實際、植根本土文化,以學生發展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重點,理論與實踐、實訓教學并重,重點立足于結合行業發展需求、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綜合效益,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行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我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成功率。
強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學時比例。在增加實踐教學比例的基礎上,要將教學與社會需求對接。實現真題演練,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從產品的開發、款式設計到樣板制作、樣衣制作的全過程,教師適當加以指導,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將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完成的優秀款式反饋給社會,投入批量生產。
從本成果開始應用至今,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業單位反饋良好。很多行業內的知名企業都成為本校本專業長期招聘的定點單位,例如:雅瑩、利郎、森馬、喬丹、柒牌、百麗、達芙妮、熱風等。也有一些學生畢業后進行創業,取得了很好的業績。
每年度都有考上研究生的學生和出國的學生。以今年6月畢業學生為例,一名考入天津工業大學服裝專業研究生,一名考入北京服裝學院服裝專業研究生,一名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研究生,考取本校研究生兩名。四名前往意大利,法國留學深造。
在“一帶一路”的大氛圍下,高校和企業都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將校企合作更加深入,更加細化,最終真正做到“建設專業,服務企業”!最后,讓我們站在絲綢之路的起點,以校企合作為契機,為服裝與服飾專業人才教育和企業未來更好的發展喝彩!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