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娜 肖 青
在現代社會復雜的社會結構下,社會需要各種不同的文化去服務于社會的各種發展,導致各種文化的發展就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機遇和挑戰。文化的多元化時代下網絡文化也應運而生。由于互聯網本身既有的即時性、互動性和廣泛性等特點,互聯網在我國各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網絡成為一個信息交流、傳播、獲取的重要平臺。人們利用網絡來獲取更多的信息資訊,關注社會問題,了解國家的政策。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更是如此,通過移動互聯網,大學生能夠更加便捷地表達對于一些公共事件的看法,每一次重大公共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也都會在大學校園產生巨大的輿論話題。如何對高校網絡輿論工作的開展、加強以及改進,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教育熱點研究問題之一。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中,各種信息流通的速度越來越快,文化的更新轉型速度也日益明顯,這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程度不一的機遇或挑戰,新文化的出現也無可避免。網絡文化應運而生,網絡文化的迅猛發展也衍生出新的文化新的挑戰。網絡輿論就是人民群眾在通過互聯網了解一些國家的實時政策、新聞事件,廣泛和充分地交流發表一些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對國家的一些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工作上進行褒貶與評價。
對于當前大學生而言,網絡是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公共平臺,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于輿論交流的控制,改變了以前只能被動接受的局面,從而使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網民能夠更加自由交流和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學生能夠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的主體意識。但對于盲目滿足自身個性的同時,忽視對于網絡輿論尺度的把握亦是不可取的。
由于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社會、經濟、文化重大變革和全球化不斷加劇的復雜社會環境中,新舊觀念、各種價值觀相互碰撞,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并存,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些非主流、非本質的價值觀念橫行,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受到一些沖擊和影響。
目前高校大學生普遍為95后,他們普遍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偏激、易怒,追求個性,依賴性強且缺乏安全感,渴望認同。導致他們依賴網絡,每天上網時間長,使其充當著網絡輿論的重要參與者。大部分的大學生都認為講道理、辯論其實是一種良好的網絡行為,他們認為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是自己的權利。但是在網絡辯論的過程中,往往卻事與愿違,當中產生了大量的不良行為,其中,跟風、調侃甚至粗口臟話是比比皆是。
網絡輿論的機制加快了輿論事件傳播的蔓延速度。但同時在網絡輿論中,在教育和管理的忽視也致使大學生的網絡輿論缺少了約束力和管制力,在網絡交往中出現了相互謾罵、惡意詆毀等不道德行為。在網絡交流中不規范、不文明的網絡語言也成為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的一個真實縮影。
在網絡社交活動中,充斥著大量的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輿論信息。西方國家憑借網絡輿論的優勢,大力宣揚他們國家的社會文化、商業理念、生活方式。這些都對大學生的倫理道德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它破壞了大學生自身已經形成的價值觀念,自身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大學生在倫理道德上出現仿徨、困惑和無所適從,不利于培養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念和正確的民族意識以及愛國主義思想的確立。
大學生要自覺、自省、自律,通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有能力來抵制不良網絡輿論對其價值觀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大學生要做到自律自身的網絡言行,自省自身的網絡道德。培養自身道德的主體性。加強自身的網絡道德教育,培養我們的道德評判意識。
不要輕易的相信網絡的一些言論,也不要完全否認它,那樣就失去了它本身所存在的意義,自有它的發展方向。所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雖然它也避免不了被“引導”的命。
國家制定法律法規就是設置了一道警繩,任何人的行為都要為法律讓路,只有了解了相關的法律知識,我們才會更加約束自己的言行,才不會輕易相信網絡的一些輿論觀點,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1]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謝宗林,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2]徐建勛.大學生網絡輿情引導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