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華/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的必修課,承擔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時代重任。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際工作效果來看,要讓“實踐育人”真正得到落實,必須確立“大思政”理念,構建思政課“大實踐”模式,形成“大思政”格局,廣泛動員一切力量,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全員育人”、“環境育人”和“實踐育人”的氛圍,把課堂、校內和校外“三維一體”的實踐教學活動作為思政課的經常性形式,切實構建“三維一體”的實踐育人模式。
一提到實踐教學,就會想到帶學生出去參觀考察,其實課堂教學才是開展實踐教學的主戰場。思政課教師應該抓住課堂環節,發揮好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有效作用。課堂實踐具有教學內容的連續性、教學形式的靈活性、學生參與的廣泛性、評價考核的時效性等諸多優勢,是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學形式。課堂實踐的形式豐富多樣,可以采取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觀看影片等,如在講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時,提前布置一個作業《我和祖國拍張照》,在講這個章節時,讓學生結合自己所拍的照片給大家講解,這種實踐形式既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新版《概論》課第八章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在講該章節內容時,組織學生先觀看四分鐘視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視頻中獲得的信息,在學生形成基本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具體講解,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課堂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能夠有效地減少高職學生聽課低頭率,提高抬頭率,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在高職院校的“實踐育人”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要在“大思政”視角下,協調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課校內實踐,改變過去各自為政的局面,破除“思政課實踐教學那是思政課老師的事”、“校內實踐那是團委、學生處的事”的狹隘觀念。要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每個部門都要和思政課教學同向而行,都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校園實踐的內容可以結合理論教學的內容進行設計,校園實踐可以和系部、學生會、團委、學生處等部門共同開展,可以采取演講、辯論賽、征文比賽、攝影比賽、知識競賽、問卷調查、讀書報告會、情景劇等。如在教學實踐中,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緒論內容時,設計了一個實踐項目《我的大學我規劃》,在課堂開展活動的基礎上,每個班級選出一個代表參加全校《我的大學我規劃》演講大賽,要求每名大一新生都要作為觀眾現場聆聽并且參與投票。這次演講活動是和團委、學生處一起開展,并且由相關部門配合,既完成了課內教學任務,又幫助大學生盡快融入新的生活,明確了奮斗方向。
相對于校內實踐,校外實踐效果更好,學生更感興趣,但是存在安全、資金、場所等現實問題。校外實踐可行的話,可以參觀紀念館、博物館、名人故居、烈士陵園等;還可以開展志愿者、義工服務等公益活動,還可以到科技館、工廠企業等場所開展各類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在空間上的延伸,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黨情、民情的重要途徑。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有效地開展,就需要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基地可以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可以是創新創業的中心、也可以是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法庭等。社會實踐的開展,需要發揮“大思政”的組織優勢,從聯系基地、聯系導游、安排車輛、確定路線到安排拍照人員和活動報道人員,單靠思政課教師是無法順利完成的,需要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如筆者在講授《概論》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一節內容之后,設計了一個實踐項目《社會實踐——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實踐時間:利用課余時間(周末)進行;實踐地點:抗美援朝紀念館;實踐方法:參觀考察法、觀摩學習法、小組討論法;實踐流程:包括課前上網了解抗美援朝的時代背景、歷史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歷史意義,學生正式參觀聽取導游介紹,了解革命先烈英勇事跡并且撰寫學習體會,最后教師做好實踐評價。學生通過參加此次活動,了解中國參加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意義,從而激發自身的愛國主義熱情,培育民族精神。
總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工作是思政課教學非常重要的環節,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要想開展得好,需要有“大思政”的理念,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遵循教書育人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思政課“實踐育人”的時代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