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硯/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穩疆興疆的長遠之計和固本之舉——抓基層、打基礎。絕大部分新疆高職生畢業之后選擇留在疆內或者回家鄉發展,從事生產一線最基層的勞動生產工作,他們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高職生思想信念是否堅定,對“五個認同”的認同度等,影響“穩疆興疆,富民固邊”這一戰略的實施。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幾乎是理論說教,很難受學生歡迎。避免不了被認為空洞理論灌輸,政治條文說教,從而使學生對《概論》課產生逆反心理。不能讓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從而導致學生知與行嚴重脫節;考試考核方式上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學生體驗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積極性。在高職《概論》課中進行體驗式實踐教學,已經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緊迫任務。體驗式教學就是“以人為本、知行統一”的現實回歸。
隨著南疆發展的優惠政策的出臺,學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少數民族高職學生民考民比例逐年增高,學生的國語表達水平相對較低,甚至有些個別學生能聽懂國語但表達不出意思,有些個別的還需要同學翻譯,但動手能力較強;主動學習意識較弱,但參與活動熱情較高;自覺性欠缺、學習積極性不高,但思維活躍。有的只是想混個文憑,有的是為了應付父母而來的,有的對高職培養目標及所學專業缺乏了解,認為前途渺茫,學不學無所謂。這些對思政理論課教學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干擾。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育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在教學過程中:直觀可以是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有助于感性知識的形成。體驗式教學使其身臨其境,如,講故事、情景劇表演、隨手拍、實地考察等。由此從感性的領悟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激發學習情緒、興趣,甚至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家國情懷。作為思政理論課《概論》課,把抽象的知識凝結成為一種情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體驗將思想認識外化為自覺的行動,達到知行合一,從而主動地認識事物并且形成價值認同的一個過程,即由實踐─理論─實踐。
體驗式教學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親自感知和理解知識,并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獨立、實踐與創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學模式。
(1)體驗式教學注重親身經歷、體驗、領會。在體驗式教學的實施中,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情感升華,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傳統教學強調過去的經驗和瞬間的感覺,以接受程序化的知識為指導。
(2)體驗式教學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親身實踐體驗到的東西使得我們感到真實,現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重視學生的感知和理解。傳統教學注重學生的記憶,側重于知識和技能。
(3)體驗式教學注重的是態度、經驗、理念,特點是“少說多做”,而不是別人的“二手經驗”和“二手知識”,是以分享經驗,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因此,體驗式教學是最終目標:在體驗式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鏈,即經驗、分享、溝通、整合,接觸這樣一個實際應用的周期過程,“教學”是為學生提供創設學習情境、游戲、信息,適合學生體驗學習的環境,在體驗中感悟、領會,促使自己的行為發生改變,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質。體驗式教學強調“做中學”的學習,教師和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活動互動的學習者,學習成為追求快樂而不是壓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達到學習效果。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戴維庫珀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體驗式學習,強調體驗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通常指學生在現場或在特定事件中,感受、認識、反思,整個過程就是體驗學習、轉化提升和成長的綜合循環過程。這也正是體驗式教學價值之所在。
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案例,教師精心準備與現實生活貼近、通俗易懂、將抽象理論轉化為生動的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從而提高新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積極探索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對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分析、討論和置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對于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的高職生,一開始如果聽不懂、不喜歡聽,久而久之,認真的學生也會失去興趣,不想再繼續聽課,學習態度也會發生變化。
情景劇的表演是體驗式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情景劇能夠化深奧為淺顯,化難為易。通過表演情景劇,可以把受教育者帶到一種活生生的教育環境之中,讓他們有如臨其境的感覺,感受到教育氛圍的貼切性。例如,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對于90后的大學生很難想想當時的情景,更沒幾個知道白毛女的人物形象,通過表演一小段《白毛女》的故事,了解當時的中國,一個貧農的女兒—喜兒因遭受地主惡霸黃世仁的殘酷迫害,逃進荒無人煙的深山里,變成了白毛女,后來八路軍到了家鄉,她才重見天日獲得新生,各組分別表演《北風吹》、《扎紅頭繩》喜兒和父親與黃世仁的對白等片段,說唱結合,最后教師總結引導回到主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之一地主階級,使學生在生動的場景中得到教育和感知。
以當堂課內容為中心,以小組為單位,就某觀點、某現象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出判斷。將“聽”記憶轉化為熱烈的“辯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角”意識。例如,辯論“市場經濟的利與弊”學習理論與掌握技能哪個重要等內容通過討論,問題更加明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樹立學生們的主體意識。
任何理論最終都要回到實踐中去檢驗,尤其是《概論》課中所有理論認識來源于實踐,不是憑空捏造的,教學有很強的實踐性, 教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教學不能局限于課堂,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的實踐活動。在關于“節約型社會”的教學中,學生可以安排課外實踐內容,拍攝學生浪費資源的現象,作為下一堂課的教學素材。如在講述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時,帶領學生參觀考察城市規劃館,市政建設、棚戶區改造、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等,相互交流認識、感受、思考,完成調研報告。將校內理論教學與校外的實踐感知和認識相互聯動,實現從“實踐體驗”到“內化踐行 ”的目標指向,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中驗證知識、理論,在主動探究中發現、感知、認識真實的現實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