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娜 樸京花/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一直是我國美育的重要目標。未來公民所必需的21世紀核心素養中,藝術素養與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技素養、人文與社會素養、運動與健康素養等是基礎領域的六大素養之一。2016年9月我國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劃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維度,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領域,每個領域又劃分為三個基本點、共十八個基本點,其中“審美情趣”是文化基礎維度、人文底蘊領域中的一大基本點①。核心素養取向要求中小學要重視核心素養教育。加強中小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教育熱點。本文通過中國知網檢索2000—2017年期間的有代表性文獻近40余篇期刊、學位論文,選取其中20篇,重點就審美情趣的內涵、學生審美情趣養成的影響因素、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對策等方面做綜述,以把握有關研究動態,了解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尋求研究新的突破口,確定適合本科生學習階段的研究選題。
我國小學教育培養目標中確定的美育目標為: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審美能力。
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養成對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鑒賞力。樂于參與各種不同形式的健康的文化藝術活動,進行表現美、創造美的嘗試。
我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指出,藝術課程價值在于:(1)創造美、鑒賞美的價值。藝術課程重視學生在藝術學習中創造美和鑒賞美的實踐,通過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藝術學科的綜合與聯系,使學生的藝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2)情感價值。藝術課程為學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體驗,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自我表達和交流,使情感得到豐富,達到人格的提升和心靈的凈化。(3)智能價值。藝術課程通過各類藝術的綜合和聯系,全面培養學生的視覺能力、聽覺能力、動作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認識自我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在藝術涉及的聯想、推理、分析、綜合等活動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科學思維得到協調發展,智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高。(4)文化價值。藝術課程使學生有機會接觸豐富的藝術信息,認識和理解本民族與世界各地藝術的歷史、文化意蘊,感受其特色,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熱愛和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參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5)應用價值。學生在藝術課程中獲得的藝術能力和經驗,使學生畢生受益,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富有情趣,使他們的工作和學習變得更有效率和更富創造性。②
我國的《教育學》著作及《小學教育學》著作也都做過關于審美情趣培養的價值的與功能論述。黃濟、勞凱聲主編的《小學教育學》中認為,美育可以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激發美的追求,崇尚唯美境界,提升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增強高尚、健康、優雅的美感體驗,形成美的認識、態度和行為。
審美情趣也稱“審美鑒賞力”。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創造力的綜合。在人的實踐經驗、思維能力、藝術素養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客觀的美的認識和評價。既有個性特征,又具社會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美學與美育詞典》中指出,“音樂審美情趣又稱音樂審美趣味,是指人從一定的音樂審美需要出發,對各種音樂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主管態度、興味和追求,是人審美意識組成部分,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態度、審美理想、審美能力的組成部分。”③
《音樂審美漫畫》中認為,音樂審美情趣是人們在長期的音樂接受活動和社會實踐經驗中形成的音樂心理定勢。音樂審美情趣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直接反映出個體的音樂審美興趣、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意識,是一種帶有較強情感傾向性的審美評價,它與人的世界觀、藝術觀、文化修養、音樂素質和社會經歷有直接的關系。④
蔡朝霞在《流行音樂對中職學生審美情趣影響研究》中指出,音樂審美情趣是指個人在音樂審美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某些音樂作品、音樂風格的喜好和偏愛,它與人的世界觀、文化修養、音樂素養有直接聯系的。審美情趣有高尚健康與庸俗低級之分。高尚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具有正確的音樂審美判斷力,即是對音樂作品的真善美、假惡丑具有鑒別能力。庸俗低級的音樂審美情趣,即對音樂的感受停留在感官、娛樂的層面。⑤
綜上所述,審美情趣是一種“愛美之心”,是學生愛美天性和內在需要,是學生在審美實踐過程中體現的審美興趣、審美情感、審美態度、審美價值觀、審美理想以及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好創造美的一種綜合藝術素養或審美修養。
余小梅(2004)《小學生審美特點與教學》認為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知識水皮多處在未成熟的發展階段,受家庭、社會、學校、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慢慢形成一些簡單的、不自覺的審美意識。處于萌芽階段的審美意識,是培養審美情趣的有利因素。⑥
孫國慶(2015)《創建高效美術課堂 提升學生審美情趣》中認為,學校教育的功利性,美術教師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素質欠缺等成為影響學生審美情趣的因素。⑦
馬凡琋(2014)《淺論小學生審美素養在美術課堂中的培養》提到,在傳統的美術課上,老師們更注重美術技巧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變化和審美情趣。⑧
梁錦波(2011)《提升小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初探》從教學層面進行分析,將原因歸為以下三點,學生缺少感悟與參與的機會;指導和學習缺乏系統性;有效的評價體系缺失。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無法評價,審美能力也就被擱置。⑨
綜上所述,影響學生審美情趣的因素總體上包括:(1)遺傳或天賦;(2)個人審美經歷和體驗;(3)家庭藝術熏陶和支持;(4)學校藝術課程、教師審美素養、審美素質教育內容與方法、學校審美素質教育環境創設;(5)社會審美價值觀與審美環境影響等。
馬凡琋(2014)《淺論小學生審美素養在美術課堂中的培養》提到,通過審美創造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聯系實際,穿插美術欣賞,提高審美情趣;親近自然領悟生活美。⑩
姚方振《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出創設情境,渲染教學氛圍,注重朗讀感悟,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品詞品句。?
吳貴龍(2017)《小學合唱教學中審美情趣培養的策略探討》里,提出為了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方面應該在一些進行改善:合唱的曲目要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在合唱的技能訓練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感受與鑒賞合唱作品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演唱合唱作品時培養審美情趣。?
張忠艷(2014)《探 討小學語 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審美素養的對策》,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對策:要建立閱讀體系,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對策多是基于個人審美興趣的激發、審美情感、審美態度、審美價值觀、審美理想的培養,學校藝術素養教育目標的確立、教師藝術素養的提升、藝術教育內容與方式的優化、藝術教育環境的創設,家庭藝術素養教育的重視和支持等等。
從古今中外美育實踐與研究歷程來看,特別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到當前核心素養教育,我國關于審美情趣或藝術素養培養的研究成果頗豐,開展過關于審美情趣或藝術素養內涵研究、美育價值與功能研究、美育類型研究、審美素養教育目標研究、藝術課程與教學研究、審美教育內容與方法研究、教師藝術素養教育研究、學科審美素質教育研究等等,為審美素養教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理論研究成果,開拓了研究視野,豐富了理論與方法論借鑒。本小組認為,今后還應關注審美素質教育與素質教育、新課程目標銜接研究,加強審美素質教育的學段(年級)目標研究及其實施研究,以及民族審美情趣培養研究、學科審美情趣或藝術素養教育研究等,是審美情趣或藝術素養教育更具有實踐操作性,普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為我國未來人才核心素養競爭奠定更好的基礎。
注釋:
①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EВ/oL].httр//www.baidu.com,2016-09-13.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11)[S].
③顧建華.美學與美學詞典[М].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356.
④蔡經華.音樂審美漫畫[М].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153.
⑤蔡朝霞.流行音樂對中職學生審美情趣影響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11.
⑥余小梅.小學生審美特點與語文教學[C].基礎教育理論研究論文精選(上卷一),2004.
⑦孫國慶.創建高效美術課堂 提升學生審美情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5(2).
⑧馬凡琋.淺論小學生審美素養在美術課堂中的培養[J].才智,2014(5).
⑨梁錦波.提升小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11(11).
⑩馬凡琋.淺論小學生審美素養在美術課堂中的培養[J].才智,2014(5).
?姚方振.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4(20).
?吳貴龍.小學合唱教學中審美情趣培養的策略探討[J].當代音樂,2017(1).
?張忠艷.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審美素養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