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建萍 李 晶/.西安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外事學院思政部
十八大以來我國廉政建設成果豐碩、有目共睹。十九大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必將開啟中國廉政建設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者,國家之魂。青年們不僅繼承著一個國家的青春脈絡,更承載著一個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廉政教育正是延續和傳播人類文明精華的需要。
高校廉政教育是一項旨在預防腐敗的重要工作,對于國家反腐倡廉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基礎工作。作為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部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影響,導致金錢觀、權力觀、名利觀出現偏差。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廉政教育,是國家廉政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表明了國家對青年廉政教育的決心,通過廉政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廉政價值取向,進而內化為他們的廉政信仰,外化為他們的廉政行為,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俗話說:小不潔致大腐敗。而當前高校校園里出現為當選學生干部搞“賄選”、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等現象,侵蝕著高校校園一方凈土。教育的重點應當在于“育人”,提高人的道德修養。但就現實而言,有些大學生出現行為失當、價值觀偏頗,說明廉潔修身尚未成為大學生的基本選擇。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具體原因如下: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但與之相應的價值體系并不健全,出現諸如道德滑坡、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至上等現象,這些不良風氣也逐漸滲透到高校校園中。再加之通過便捷的網絡渠道,使大學生接觸到社會領域、黨內的一些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造成部分大學生出現政治信仰淡化、廉潔信念缺失、價值觀扭曲等問題。
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型,以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走向,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大學生就業壓力也與日俱增。目前在校大學生多為90后,獨生子女居多,部分學生甚至出現不以鋪張浪費、驕奢淫逸為恥,反以為榮的價值判斷,很容易助長貪污腐敗意識的形成。很多大學生步入社會后,渴望成功的心情非常迫切,但卻不能準確定位自我,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會容易被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新時期人們的消費觀念在不斷改變,大學生作為較活躍的消費群體,其消費意識也產生了很大變化,在高校校園中,部分同學的消費行為與其家庭收入重不符,攀比消費、浪費消費、透支消費、網絡貸款時有發生,造成嚴重后果。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將會直接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形成和發展。
在高校開展廉政教育,必須要契合高校特征,符合高校主客觀條件,才能有效開展廉政教育。目前我國高校鮮少開設獨立的廉政教育課程,普遍做法是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廉政教育貫穿其中。當前我國高校共開設五門思政課,需要結合課程不同特點融合廉潔教育,其中“原理”課突出思想性和規律性教育、“概論”課突出黨的理論與實踐教育、“綱要”課突出史實性教育、“基礎”課突出規范性和法制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突出我國反腐倡廉的形勢與政策。推動廉潔教育進課堂,可以增強廉潔教育的系統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通過思政課主渠道,首先使得學生要具有艱苦奮斗精神。艱苦奮斗具體而言就是生活樸素節儉,不浪費,不追求享受;個人發展上立志高遠,努力上進。發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美德,從而從思想上杜絕腐敗意識的出現。其次大學生要具有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使大學生理清個人與祖國的相互依存關系,認同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最后,大學生具備誠信素質。孔子曾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而不立。”誠信是為人根本,是廉政教育的重要基礎,大學生在實踐中要提高誠實守信的自覺性。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學習方式、行為習慣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廉政教育只有加強創新,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才能貼近大學生實際,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引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第一,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賦予高校廉政教育新內涵,把廉政教育的內容和時代元素有效結合。除了利用互聯網、微信、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傳播傳統廉政教育的內容外,還可以多多挖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正面形象、優秀廉政事跡,通過引導引起學生的強烈認同感。第二,高效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豐富文化表現形式。在大數據媒體環境下,中西方思想相互交織,文化傳播形式多種多樣,高校要立足新時代特色,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比如圖像、視頻等方式傳播廉政文化,貼近大學生實際,深入大學生內心,使得廉政教育不簡單停留在知識層面,更加能夠使得大學生理解廉政文化的精神本質,進而固化為一種廉政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中和廉政教育相關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孔子講“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朱子家訓》中告訴人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還有很多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紅色家訓,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的思想觀念,對于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廉政意識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在校園中通過舉辦中國傳統文化廉政教育展等彰顯民族特色的系列活動,使大學生準確定位自我,理解并接受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把大學時代的重點放在樹立正確觀念、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我能力上,從而構建一條心理防線,摒棄貪污腐敗意識,有效深入推進大學生廉政教育工作。
高校廉政教育的主體眾多,除大學生以外,高校管理干部、行政人員、教師、輔導員都應當接受廉政教育,合力構建校園良好廉政氛圍。高校管理人員的廉政信念直接影響是否能夠廉潔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利;行政人員的廉潔行為關系學校的正常運轉;高校教師既要接受廉政教育,又要通過課堂、自我言行去影響教育學生,廉潔意識會影響是否以身作則;輔導員是高校中和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群體,很多工作內容直接關系學生的切身利益,如大學生入黨、獎助學金的評選、學生干部的選拔等,輔導員能否堅守廉潔底線、規范自身行為對于學生的影響最為直接明顯。因此,高校應自上而下,樹立全員廉政的理念,提高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