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湖北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講求效率、追求效益、崇尚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部分大學生沒有正確理解市場經濟本質特征,甚至認為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金錢經濟,過分的夸大了金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對金錢的盲目追求和崇拜成了某些大學生的活目標。如今社會上各種經濟輿論、推銷大戰進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大學生做“微商”、逃課兼職等現象的出現表明現在的學生渴望更多的獲取金錢,務實性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特征。固然這種務實性的價值觀有其合理性,但是部分大學生看待問題越來越偏重于從經濟的角度作比較和研究,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出現了非理性化傾向,把金錢當做實現個人價值的唯一尺度,這使他們自身的金錢觀和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出現了認識的偏差。
當代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了逐漸出現了公關意識,希望建立更加廣泛的社會聯系,在交往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舉辦生日Party、聚餐、KTV等消費越來越多,這些活動耗費精力的同時,也需要很多的金錢。還有部分大學生對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出現了錯誤的認識,在結交朋友時,主張以是否有助于自己發展的交往方式,對自己有幫助者,便主動接近、交往頻繁;對自己無用者,便避而遠之。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反對奢侈浪費、享樂拜金,但當今部分大學生的道德體系已日漸模糊。大學校園里講究吃穿、崇尚名牌、樂于享受的風氣盛行。他們不顧自己的經濟水平,過度進行消費,花光后直接伸手向父母索取,父母不給就找同學借錢去擺闊氣、講排場。大學生精神空虛、生活奢侈的現象在校園中越來越普遍,享樂拜金主義思想正在大學校園里蔓延,侵蝕著大學生的內心。
第一,堅持教育和法制制度建設相結合。教育和法制制度建設是解決大學生金錢觀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合理有效的教育,可以使學生明辨人生是非、抑制自身的貪婪和欲望,促使人學會自律。但是,教育從來都不是萬能的,只有和法制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在教育的基礎上依靠法治制度的保障,形成科學的管理體系,才能對金錢觀的形成真正產生作用。教育的不斷創新和法制制度的不斷完善是做好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方法。高校要正確面對社會經濟狀況所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在課堂上既要對大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和思想的引導,還要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育管理制度,加強對大學生的管理,特別是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管理。
第二,堅持大學生的道德觀教育。金錢是大部分群眾幸福生活的基礎條件之一,但是金錢不是萬能的,獲取金錢并不等于收獲幸福。大學生要明白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正當途徑獲得財富,并且用自己的財富去幫助有困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幸福。在如何獲取金錢的問題上,我們要提倡“取之有道”,教導學生要通過正當的途徑,用自己的努力勞動去提高自己的經濟能力,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獲得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企圖走捷徑或是不勞而獲。高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教育要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淡泊名利教育必不可少,要把成才教育和艱苦奮斗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價值觀。
第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消費,培養正確的消費習慣。合理的消費是在保證自身正常的生理需求基礎上,在不會超出自身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的前提之下進行的理性、適度消費。大學生應該積極主動的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和正確的消費觀念,避免奢侈和鋪張浪費,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個體對社會貢獻的大小,是衡量人生價值的重要尺度,我國是一個大國,但也是發展中國家,大學生是中國發展的主力軍,要引導學生樹立從我做起,從小做起,牢記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的優秀思想;要倡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正確消費觀念,不相互攀比、不盲目從眾地追求品牌,自覺自主地把消費行為與經濟狀況相聯系起來,有計劃地、合理地進行消費。
第四,高校應開設理財教育相關課程,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生活起居等花費都由父母包辦,幾乎是沒有理財行為的,而在進入大學之后,離開了家鄉和父母,同時也有了對金錢的自由支配權,但是大學生普遍都缺乏相應的理財知識,經常會在幾天或是十幾天就花掉了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的生活費。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時,有必要開設有關消費教育的課程,向學生系統地介紹個人理財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對不科學消費的抵抗能力。還可以有效利用各類社團和組織,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加強勤勞簡樸和艱苦奮斗的教育,宣傳艱苦創業的事例,將理財知識和消費教育貫穿其中,在校園中形成勤儉理財,抵制不良消費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