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霞 馬 麗/伊犁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紀律規矩是‘頂梁柱’,沒有了這兩樣,必然背離黨的宗旨,做人做事就會走偏走邪,思想就會百病叢生,人生就會迷失方向?!保?]理想信念是大學生成長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整個社會精神面貌的重要體現。因此,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精神引領都有重要作用。
所謂理想,是指“作為一種精神現象,使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實現可能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目標的向往和追求?!笨梢?,理想是在一種對現時代的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判斷和能動進取之心的體現,是個體對其所處環境的整體性思考而確立的目標?!靶拍钍侨嗣丛趯嵺`生活中形成建立在一定的認識和經驗基礎上的對某種觀念和理想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精神狀態?!保?]信念和理想相輔相成,推動著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項鑄造國家的道德面貌和民族精神的艱巨工作,我國過去有大量成功經驗,但目前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對問題產生根源的認識也存在嚴重誤區,往往把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歸結為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當,實際上這既不公正,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實施方案中,必須對理想信念教育自身的規律性、規定性,以及如何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等重大問題進行認真的研究。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客觀地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現象和新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當今世界還有無解釋力和洞察力?[3]這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課題。
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質是與國際敵對勢力爭奪下一代,我們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提到與國際敵對勢力爭奪下一代的高度來認識,以喚起全民族的警惕。目前,敵對勢力在新自由主義的旗號下,鼓吹著以利己為本性,追求私利最大化的經濟人的人性論,極力在中國青年中進行滲透侵蝕。教育我們的青年學生抵制新自由主義散布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成為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堅持集體主義、遵守紀律的“四有”大學生。這是關系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長期歷史較量中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失去這一點,人民大眾將失去自己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將變質為資本主義。因此,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終目標和歸宿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引導大學生確立自我的人生目標和提升精神境界,幫助其明確要成為什么人、走什么樣的人生之路、為什么而學。
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又要引導社會健康發展。在我國現階段,為了調動一切可調動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所有制結構、分配體制、就業方式等都必須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說,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承認私有,承認剝削。但是,作為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必須是一元化的,這就是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這是由國家的根本制度和道路決定的,由社會主義經濟關系決定的。
理想信念一元化的具體表現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必須用“四項基本原則”來統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事業,尤其是教育。小平同志指出:物質經濟可能搞上去,“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4]如果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現代化,其結果必然是資本主義道路,受到批判的只能是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梢?,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回答的一個尖銳問題是:在經濟關系多元化條件下為什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一元化。應當將理想信念教育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使大學生認識到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要落實到大學生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形成上。不同層次的理想,形成的基礎和條件不同,其形成強度與難度也不同。較高層次的理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與條件也相應較高,形成難度也較大。崇高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形成,實質上是個體對自我的超越,是一個人學會克制個人欲望,讓渡個人利益,逐步將“小我”融入社會乃至人類的“大我”之中,愿以天下為己任,從平凡走向崇高的轉化過程。
從理想的產生和發揮作用看,理想僅僅被理解為個人自己的事情,是個人的追求和目標的一種體現,是對個人利益和需要的追求過程。其實,這只能算是個體的自我追求,距離崇高的理想信念還是又很大的差距,而且個人理想的實現依賴于社會理想和社會環境的支持。因此,從“社會——個人”的互動關系來看,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應該從個人的需要和目標入手,也就是說,應該從個人理想的實現為基礎,逐漸推動實現社會的整體發展。個人需要是確立、調整和確立理性信念的基石。只有當大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為什么而學習、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時候,這就能激發大學生在專業技能和塑制品德上有較大的調整,同時,也才能激發大學生調整自我的內生動力。因此我們可以說,社會理性的實現要通過每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的實現而得以實現,中國夢的實現也需要全體中國人民具體的個人夢想實現為基礎和支撐。因此,個人的需要和目標的確立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教育效果的關鍵。但是,這并意味著,個人理想實現了社會理想就能實現,還需要社會理想的引領。
遵循信念的形成機制,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就是不斷推進“知、情、意、行”的發展規律,不斷增強大學生對社會與個人關系的認識,對自我人生目標的確立,增強對社會發展的關注熱情,堅定追求人生目標的意志和信念,將對人生目標的認知和熱情注入到參與社會實踐的行動之中。在知行之間的“情”和“意”也是目前理想信念教育的薄弱環節。但目前的教育實踐中則往往相反,重“知”輕“行”,重視課堂教學,輕視社會實踐;在有限的社會實踐中,又輕視勞動教育,榜樣教育也很薄弱,不少學生以自己為榜樣。[5]然而,在中國共產黨革命、改革和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就是要不斷向榜樣和模范學習,繼承社會生產中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為大學生確立可以直接參照的榜樣,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
因此,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僅要在學校課堂中進行理論體系的灌輸和傳達,還需要讓大學生真切地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之中,讓他們通過勞動、體驗、參與感受等方式,了解社會環境和社會要求,學習一些在課堂上無法領會的思想。因此,繼承理想信念教育的優良傳統,在創造性轉化經驗和創新性發展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開發立體式全方位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形成發展的規律顯示,理想信念的奠基期在初中高年級和高中,基本形成期在高等教育階段。不少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目標失落、普遍厭學、不思進取等,其根本原因在于高中階段只有學業理想,沒有人生理想。中學要堅持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末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加強對中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別要強化對學生的以社會理想和道德理想為核心的人生理想教育,為大學進一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研究表明,家庭教養方式對大學生的理性信念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父母對子女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影響最為重大。雖然大學生離開了家庭而參與到學校的集體生活中,但是,過去已經形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將在機體生活中得以檢驗和確證。父母如何幫助其進行新環境的適應,如何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規則、如何進行人生選擇,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導,還需要發揮家長的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