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曦/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新媒體平臺指不同于傳統上的媒體平臺,是一種在互聯網時代新興的信息傳遞平臺,新媒體平臺有但不限于: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數字電視、移動電視、觸摸媒體、網絡、手機短信、桌面視窗、數字電影等等。本課題的目標是在“互聯網+”形勢下,對省內高職院校進行一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的調研,了解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同時,結合學校實際,建設好校園微信公眾號“湖小職”,使其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將“湖小職”建成在學生中有影響力,在同類高職院校中有美譽度的新媒體平臺。邊實踐邊探索,總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的經驗,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特色。
(1)有利于落實國家教育方針。2015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改進并提高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方式及效率,并針對創新網絡思政治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本課題正是對如何改進高校思想教育方式,促進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進行研究,該研究方向對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有利于增強教育針對性。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互動性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可以說,新媒體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和機遇。(3)有利于增強教育實效性。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大化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首次在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提出“互聯網+”理念。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作為“互聯網+”概念中起步較早的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了老師網上教,學生網上學,信息在網上流動,知識在網上成型等多元化的互聯網教學模式,目前知識的教學與互聯網的融合日趨成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的融合一直處于研究過程中。從國內“互聯網+”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方面的研究來看,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的建設多處于理論和實踐的初級階段。現有的研究和實踐充分說明了在“互聯網+”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現狀和實踐研究,尤其高職院校方面的研究尚較少見。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運用,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泛化”正在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判斷等產生著影響,由于大學生本身缺乏判斷力,可能導致影響有利有弊。一方面,以QQ、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型溝通手段使大學生更愿意表達觀點,傾訴心聲,讓學生更容易釋放心中困惑、發泄不滿,有利于學生心理和情緒的穩定,而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得權威力量有所消解,因為每個人都自由平等的可以表達自身觀點,無論對錯優劣,導致價值觀偏差的觀點充斥媒體,進而可能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應蓉珊在《新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研究》一文中指出: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對大學生人格發展有著正負效應。新媒體技術重新定義了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在新媒體環境下,兩者角色可以隨時互換,實現平等 放交流。大學生越來越愿意主動參與到貼吧,論壇的各項討論中,討論的主題從國家大事到身邊小事,范圍十分寬泛。新媒體技術還帶來了跨越時空,實現心理互動的正效應,新媒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了 “地球村”的進一步形成。不過在產生正能量的同時,新媒體技術也使得大學生出現了思維混亂,功利心理、人情淡漠等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