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蕓
摘 要:對于有在鄉村生活經歷的朋友來說,《鄉土的逃離年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的閱讀會讓那些沉睡的記憶復活;對于所有關于新鄉村教育的朋友來說,本書會引導你思索鄉村教育那些被嚴重忽略的重要問題。相信無論是持欣賞的視角還是批判的視角,這本書都會使人受益。
關鍵詞:農村孩子;讀書;成長;鄉土
我成長于農村,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走出大學的校門,就一直在農村一線追求我的教師夢,已有十年之久了。農村的教育是存在問題的,這些問題始終使我困惑,卻又無法找尋出路。不禁帶上好奇,打開它——劉鐵芳老師的《鄉土的逃離與回歸——鄉村教育的人文重建》。
細細翻閱,一遍一遍品讀,我幾乎肯定自己找到了知音,我與作者劉鐵芳老師雖不相識,可我們有那么多的觀點居然不謀而合。
我記得作家蔣子龍寫過一本小說:《農民帝國》。有評論家說,其實,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廣大中國人都是農民,因為他們從根子上來說,是農民心態。而這種農民心態說到底,中國文化是土里面長出來的!土生的文化,造就了受其熏陶的人們走上封閉與痛苦的道路!我想,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實在是天大的問題!可是,怎么辦呢?誰也輕松不起來!
身在農村教育的第一線,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教師,但我認為對于農村的基礎教育,我是有發言權的。十年來,我深刻認識到,農村義務教育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重視農村教育,改善農村教育的現狀,是農村義務教育能否順利發展的基礎,只有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讓生活在偏遠農村的孩子享受教育,我想在這里強調的是享受教育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教育。
大方向明確,我陷入思考,究竟農村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呢?
翻閱書本,我陷入與劉鐵芳老師的“對話”中,細細思索,一些答案在我腦中盤旋……
回首在農村的這八年,立足眼前,也許農村教育第一大難處就是教育投入的問題。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想方設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學環境,毋庸置疑,農村的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立足于我校,眼看著教學樓的新建,享受著信息化教學的便捷,能通過多媒體擴大學生的視野,帶著他們游走于“世界”。這些改變讓曾經站在土講臺上,手執粉筆,口若懸河地帶著學生去單純想象的我怎能不欣喜若狂。
可我們不能驕傲自滿,要做到更好,在教育硬件上,農村教育也是存在問題的。例如:信息更新慢、設備修理不及時等,這些硬件上的后期配置也應該跟上才好,發展是一個過程,教育投入也不是一次性的。
農村教育存在的第二大問題,我認為是教師整體觀念落后。
在農村學校,教師人數有限,很多老師都身兼數職,這是客觀上的局限,我們目前改變它可能有些困難。說農村教師業務能力不強、工作不夠認真的,我是真心不太同意,農村教師的勤懇踏實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農村教師從整體上來說存在思想落后的問題。例如說很多鄉村教師存在著看重考試成績而輕視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問題,更有甚者看中理科而忽略文科的現象。學校中的圖書館成了一個漂亮的擺設,孩子們被繁重的課業壓著,哪里還有時間去靜靜地讀會兒書呢?
鄉村教師大多盡職盡責,付出之多我就不用多加贅述了,可是很多教師片面地認為,為孩子好就是讓他們試卷上能有個漂亮的成績、想要成績好就得時刻抓好數理化,文科是可以突擊進步的……這些老舊的觀點造成了農村孩子的發展出現了缺陷。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他們也許在試卷分數上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差距,可是在才藝、膽略、見識上明顯存在不足。
改善這一缺陷,最好的方法就是引進新鮮的血液,注入年輕有活力的新生力量,老教師、新教師相互融合,尋求平衡點,找尋更有利于孩子全面發展的路子。
農村教育出現的第三大問題,我認為是溝通不足。
孩子與老師溝通不足、學校與家長溝通不足、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足。家庭、學校是學生兩大活動場所。教師、學生、家長,這三者是個緊密的三角形,缺失了任何一方,都會坍塌。
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一個農村教師任課兩個班級,一個班級有五六十個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很有限,即便是了解到學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能及時反饋。
家長在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農村學校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孩子是留守兒童,也就是說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家長和學生的溝通就很有限,家長為生計奔波,作為孩子、作為老師,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家長即便再忙也應該每天抽出點時間與孩子與學校進行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現狀。經常與學生聊天,學生也提到,父母好不容易回來了,陪自己的時間也很有限,大多數時間都在麻將桌上度過。
想要更好地完成溝通問題,我想首先對于農村教育也應該嚴格實行小班教育,讓教師與學生能有個良好的溝通,方便教師及時反饋學生情況。其次,提高家長的素質,關注孩子的成長,每天擠出時間跟孩子聊聊天,而不是整體讓孩子與手機為伍。最后,應用好一定的信息手段,家長與教師之間要緊密合作,讓我們攜手一起去關注孩子的成長吧。
讀書引領人生,創作點亮夢想。合上書頁,劉鐵芳老師的這部作品道出了一個身處農村一線教師的心聲。鄉村少年尋求置身鄉土社會的精神之根,而身處一線農村教師,我們要做到的是努力讓他們擁有健全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讓鄉土少年們在與鄉土社會的接壤過程中獲得永不衰竭的生命底氣。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教育是起點,一個民族想要興旺,孩子是希望。請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他們身上吧,他們一樣是一群可愛、天真、有夢想的孩子,只要我們給予一些關注,他們定然閃耀光芒!
參考文獻:
[1]王艷.對提高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4(5).
[2]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