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娟
摘 要:教材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套好的教材在推動課堂效率與質量水平的提高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隨著我國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對教材的使用、課堂教學手段等提出了更多要求。結合10年來的教學經驗,結合“互動探究課堂”的教學模式深刻反思傳統的教學觀念,對初中數學教材的使用進行了淺析。
關鍵詞:互動探究課堂;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
在當前使用的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中,重點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教學的生活化回歸,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動手、討論的機會。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教材效用,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就必須改進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所以我校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掌握方法,提高科學素養,在提高教學效益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課堂理念為指導,加快教學改革的步伐。
一、轉變教學觀念,合理利用教材
有研究表明,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于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必備條件。所以如果教師改進了教學觀念,合理地處理初中數學教材,學生不僅能獲得基礎的理論知識,更能從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才是當前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教師應該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只有學生獲得了自主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才會源源不斷地掌握新知識、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形成主動質疑、思考的習慣。
二、強化例題與習題,發揮教材作用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分層教學。針對教材中的習題難以程度不同,教師可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根據學生實際能力水平,有選擇性地布置習題,這樣對于課堂知識掌握較為扎實的學生,可以適當拓展知識,以“拔高”式習題為主,讓學生不斷挑戰自我,實現價值;而對于能力水平稍有匱乏的學生,教師則應以基礎習題為主,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確保學習積極性不受挫,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欲望。依據中國古代哲學中“無為”的思想,老師的教學要“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例如:備課時不應先考慮哪些內容該怎樣去講深講透,而應先考慮哪些內容適合哪種學法,從而確定教學手段,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成效。
三、激發動手實驗能力,深入挖掘教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等板塊比較受學生的歡迎,學生在這些環節的交流與討論過程中積極發表自己的觀念,甚至各小組之間展開知識點,將知識有機聯系起來。這樣,課堂從過去教師唱“獨角戲”,轉變為學生的主場。尤其教材中的實驗活動環節,學生非常感興趣,連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也忍不住自己動手嘗試。因此說,在教材中,引導學生分工合作,培養觀察、記錄、分析等能力,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81頁利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通過把四邊形分成三角形的方法探索出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畫圖,再觀察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多種畫法,調動了其學習熱情,課堂教學氛圍也很好。再如,在拋硬幣計算概率的實驗中,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其中一個學生負責拋硬幣,其他學生對結果進行記錄,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對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進行計算與分析。當每個學生都加入到實驗活動中,開始了探索新知識的過程,將教材中的內容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調動了身體的各部分感官,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同時,通過有趣的實驗活動,可集中學生注意力,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學知識,也意識到了數學的實用價值,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了科學意識與應用水平。
四、改進課后作業布置,全面拓展教材
由于數學學習的特殊性,課后習題對學生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推動性作用。但是教材內容畢竟有限,對學生主動思維的發揮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激發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可通過改進作業練習的方法,進一步拓展教材內容,設置有效的課后訓練。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一課之后,教師可預留作業,讓學生課后畫出學校附近的簡單地圖,并用坐標表示出附近建筑的地理位置。學生通過在課后的自主訓練、實踐,不僅可以掌握“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的知識,也了解了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內容,激發了學習興趣,在自己動手操作過程中,獲得經驗與體會,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了能力水平。
由上可見,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尤其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全面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挖掘思維潛力,與素質教育需求相一致;而對于學習成績偏差、能力水平有所匱乏的學生來說,教師應奠定在教材基礎上,強化因材施教,適當降低教學難度,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只有教師改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正確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才能真正發揮教材作用,體現數學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新仁.初中數學新教材適用之我見[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73.
[2]邱惠西.初中數學課改中的部分重難點突破與思考[J].云南教育,2007(11z).
注:本文系廣州市增城區“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互動探究課堂”中發揮教師主導性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為ZC2014M1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