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聰
摘 要:藝術課程是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產生的一門新型的綜合課程,也是一門綜合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藝術門類于一體的課程。藝術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藝術教師在教學中怎樣體現藝術課的綜合性呢?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可以通過合理制定目標、重組教學內容、活用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去實施。
關鍵詞:人文素養;目標重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機制
藝術課程是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產生的一門新型的綜合課程,藝術課程標準指出:“藝術課程是一門綜合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藝術門類為一體的課程。藝術課程具有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愉悅性。其基本教學理念是引導學生在各門類的藝術聯系中形成綜合素質,培養學生適應當今社會和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藝術能力,促進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綜合發展。”
本學期我校參加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藝術》教材實驗,在七年級開設藝術課程,與許多藝術教材實驗學校的老師一樣,面對新課程,我感到迷茫,不知怎樣實施藝術課程教學,畢竟這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課程。在教學工作中,藝術教師應該怎樣準確認識它,體現它的綜合性呢?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參加培訓學習以及教學實踐,總結出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合理制定目標,凸顯藝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培養
綜合藝術課程與分科藝術課程教學目標是不同的。分科藝術課程的教學目標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去制定教學目標,而綜合藝術課目標定位上,提倡以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為總目標,在多藝術門類、多學科綜合的藝術教育活動中,通過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技的綜合藝術教育活動,使學生藝術能力、審美情趣、審美意識逐步形成和提高。為了上好藝術課,藝術教師要深入學習藝術課程標準,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綜合藝術課程目標包括以下兩方面:
1.藝術能力目標
藝術能力目標綜合運用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知識讓學生通過藝術學習獲得感知與體驗、表現與創造、反思與評價的能力。在制定藝術能力目標方面要準確表述學生應養成的藝術行為,同時還要表明這種藝術行為可能涉及的藝術學習內容和能力。例如,《螞蟻王國》這一課,可以制定這樣的藝術能力目標:能用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創編節奏型,這個目標體現的藝術行為是學生用不同時值的音符去創編節奏型,培養學生創編節奏型的能力。
2.人文素養目標
藝術學科屬于人文課程的范疇,藝術課程將藝術的人文性與技藝性完美結合起來,它引導學生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感受人類豐富的情感,體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例如,《螞蟻王國》這一課,以美術切入,首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螞蟻種種日常情景,學生在探究中逐步了解螞蟻的形象特征、生理構造等方面的知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表現螞蟻的樣子,試著用聲音、動作表現螞蟻搬運東西、互相傳遞信息等日常活動,并用筆畫出螞蟻的樣子,以集體活動的形式想象并描繪出螞蟻嚴密有序的生活情景。以上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了完成這節課的人文素養目標: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想象、探究、創造的能力,體會團結、合作的樂趣。
二、重組教學內容,加強不同藝術門類的融合
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面非常廣,藝術教材上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學習內容,強調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不同藝術門類的溝通與整合。藝術教師不能認為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各門類藝術學科知識技能數量的相加,是多種藝術門類的簡單拼湊。因為藝術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還培養學生的整合創新、開拓貫通和跨域轉換的多種能力。藝術教師要深刻認識藝術課綜合性的本質,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為了而胡亂將音樂課、美術課合二為一,或是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簡單相加,將藝術課上成一節“大雜燴”的課。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教學內容,重組教學內容,深入領會教學內容與各藝術門類有何相通處(如不同藝術門類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且遵循著一些共同的原則,如統一、節奏、比例、平衡、多樣、變化等),不求每節課都涉及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門類,在內容綜合方面可以定位于課內小綜合,單元內大綜合(視具體教學內容而定),為達到教學目標,藝術教師可以對藝術教材上所呈現的某些教學內容加以補充、調整。例如,《鮮活的形象》一課,藝術教材上呈現的內容很簡單,主要有魔幻片《哈利波特》宣傳海報、劇情介紹,還有幾幅動畫片的劇照,最后實踐園地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動漫人形象與真實人物形象的不同之處。課本教材提供的教學材料多而不精,讓學生觀看幾幅動畫片劇照不但不能獲得直接的感知與體驗,而且無法體會動漫人物形象與真實人物形象的區別,所以藝術教師要重組教學內容,盡量做到少而精。例如,教師著重安排學生觀看美術動畫片《葫蘆兄弟》的視頻片段,然后指導學生去觀察動漫人物相比真實人物形象的最大差別在于動漫人物的相貌特征具有夸張性,這樣整合教學內容,往往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活用教學模式,注重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創新
藝術課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要符合藝術課程的基本理念,由偏重知識技能傳授、訓練和呈示行為,轉向以“雙主體”互動為主導的對話行為以及關注學生的體驗、探究、合作和反思過程的指導行為。藝術教師要走出傳統分科藝術教學的觀念即“必須教給學生什么他們才會獲得藝術能力”的誤區,真正的藝術不是“教”出來的,藝術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探索、表達、體驗和反思的環境,把學生調動起來,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因此,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藝術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嘗試、靈活使用新的教學模式。同時,在藝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民主的學習氛圍,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筆者通過以下兩種藝術教學模式實踐,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分科切入,多科綜合
綜合藝術課從整體上講是綜合性的,但就具體的學習活動而言,則必須找到一個切入點。綜合藝術教材在許多綜合主題的設計中往往是分科切入,教師一般采用音樂切入音樂學科背景,美術教師采用美術切入,藝術老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學科背景與特長,選擇其中一種切入方式展開教學。如“滾滾長江”這一主題,可由音樂切入,首先播放歌曲《長江之歌》,然后引導學生演唱、欣賞與長江有關的經典音樂作品,再過渡到欣賞影視片段《話說長江》,最后讓學生欣賞與長江有關的名畫《長江萬里圖》,讓學生嘗試畫一幅以“滾滾長江”為主題的潑墨山水畫。這是一種由音樂切入的藝術課,其教學內容涉及與滾滾長江主題相關的影視、美術等其他藝術門類。同時,“滾滾長江”這一主題,也可由美術切入,首先讓學生欣賞名畫《長江萬里圖》,然后通過欣賞長江的攝影圖片、錄像資料領略長江的風景美,最后讓學生了解與長江有關的歷史和文學作品,以達到分科切入,美術、影視、文學互相綜合的藝術教學效果。
2.聚焦主題,多科綜合
“多科綜合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中圍繞同一人文主題或共同的藝術要素,實現音樂、美術、舞蹈、影視等藝術學科的不分主次的完全綜合,它注重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綜合藝術能力。如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冊《藝術》第五單元第二課《千面圖騰》這一課,可調動音樂、美術、舞蹈、影視等多種藝術門類,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從音樂、美術、舞蹈等角度去體驗和欣賞作品,并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感興趣的圖騰作為素材,展開藝術想象,創作一幅畫或把圖騰元素用在自己的裝飾設計作品中。
四、完善評價機制,實現以評價促發展的育人目標
藝術課程標準指出:藝術課評價目的不是選拔具有藝術天才的兒童,而是促成一種適合所有兒童的藝術教育。藝術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努力改變以往鑒定、甄別、選拔的評價傾向,主要對學生在感知與體驗、表現與創造、反思與評價等方面的藝術能力進行整體評價。藝術課程評價一方面注重學生的整體性發展,另一方面又注重藝術學習過程,同時還注重評價的多元化。藝術教師要深入領悟藝術課程標準,在教學中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方法,通過完善的評價機制,實現藝術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1.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藝術課程的主要評價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觀察法、對話法、問卷調查法、檔案夾評價法對學生作出評價,評價內容不僅是對學生藝術知識、技能掌握程度以及整體藝術發展水平的評價,還要對學生在文化修養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素養方面所獲得的發展作出評價。藝術教師可以結合“藝術與活”“藝術與情感”“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科技”四個方面,從行為表現、行為特征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是否具有濃厚的藝術學習興趣,是否養成良好的藝術學習習慣,在學生的檔案夾上做好評價紀錄,作為評價的一部分。
2.終結性評價
對學生某一課時、某一單元或某一學期作終結性評價。具休可以采用成果展示法、評價報告法、藝術綜合活動測評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例如,《泥土的生命》這一課,可以采用成果展示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初步完成一件陶藝作品,并舉行陶藝作品展覽。再如學期結束時讓學生組織班級音樂會,學生自導、自演節目,通過藝術綜合活動對學生進行藝術綜合活動測評,同時,根據學生的藝術活動表現,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做出評價。
在藝術課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在藝術課教學中,藝術教師可以通過合理制定目標、重組教學內容、活用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等途徑去體現藝術課程的綜合性。當然,在藝術課教學中還有很多方式、途徑去體現藝術課的綜合性,這需要藝術教師今后去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紅.新課程背景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改革探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4).
[2]樂玫,楊迎.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維度[J].教育學術月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