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以及健全人格塑造是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重大任務。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立足時代特色,多層次優化教與學,科學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學生可持續與個性化發展,全面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因此,從不同角度入手客觀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人的全面發展是核心素養的關鍵性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各層次學生個體差異,從學生的角度入手,深化語文理論與實踐教學各環節,通過多樣化可行的途徑,實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真正實現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目標。
一、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表達能力培養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方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班級學生各方面實際情況,科學轉變師生角色,實時強調語文課堂互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在探討、分析、解決課文問題中有效培養口語表達能力,順利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在講解課題內容時,教師要圍繞課文重點與難點內容,科學設置課堂問題,將問題貫穿到教學各環節,有效引導班級學生思考,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基礎上,讓班級學生相互討論、探究課文問題,并鼓勵班級學生大膽回答。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針對性引導,有效解決《林黛玉進賈府》課文問題,在掌握課文知識點的過程中不斷彰顯學生主體地位,順利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實時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培育學生審美素養
在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中,教師要強調學生審美素養培養,在準確解讀語文課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實時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強化班級不同層次學生課堂參與意識,主動參與到語文理論與實踐教學各環節,在理解、掌握課文知識中更好地把握課文內涵,實時培育審美素養。以《雨霖鈴》為例,上課之前,教師要根據古詩內容,巧用多媒體多樣化優勢,科學制作PPT課件,做好各方面準備工作。在講解古詩內容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優勢,向學生動態呈現《雨霖鈴》古詩意象,大霧、細雨、扁舟等,再插入曲調悠揚的曲子,為學生構建悲涼的意境,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抽象、復雜的古詩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順利走進語文課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作用下的教學情境,科學設置和《雨霖鈴》古詩內容緊密相連的問題,多層次引導班級學生分析古詩意象,在把握古詩內容中解決對應的問題,更好地和詩人近距離交流,深刻體會詩人借助意象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多層次引導班級學生在分析《雨霖鈴》古詩意象中,巧用已掌握的古詩鑒賞方法、技巧等,鑒賞該首古詩詩句,在感知《雨霖鈴》古詩古韻美、藝術美等中不斷受到美的熏陶,在無形中高效培育審美素養,順利培養并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而不僅僅是掌握語文知識技能。
三、深化教學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理論與實踐教學融合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而這離不開教學實踐環節深化,在提升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中有效培養語文核心素養。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課文之后,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語文教學實踐環節,科學延伸語文課堂教學,在語文課內外有機作用下,提升班級不同層次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選自名著《水滸傳》。教師可以圍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課文重難點內容以及主題,結合名著《水滸傳》其他章節內容,有機整合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科學組織班級學生參與其中,巧用課堂上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對應的問題,深層次把握《水滸傳》名著中不同人物形象,順利走進名著世界,完成相關的實踐任務。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一步深化教學實踐環節,順利提升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在理論與實踐教學銜接中,順利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全面發展的同時塑造人格。以此,在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中,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以及質量。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全面、客觀分析日常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深化改革語文課堂教學,不斷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在多層次課堂互動中,科學掌握語文理論知識,有效完善語文知識結構體系,有效提升語文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高層次培養語文核心素養,以此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更好地呈現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淺析培養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J].考試周刊,2018(6):34.
[2]白忠明,潘忠.試論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8(5):181-187.
[3]朱明坤.思辨讀寫: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進研究[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7(2):34-37.
作者簡介:李祖文,出生于1978年5月,重慶市黔江區人,現任教于重慶市黔江民族中學校,中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管理,學校教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