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凱化/山西師范大學
“互聯網+”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范圍,優化了教育環境,促進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實現網絡化教學,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的不足,推進思政教育的現代化建設,使其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國家和人民。
“互聯網+”就是在各個傳統行業中滲透互聯網技術,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式,也是未來的主流趨勢。而思政教育發展過程中,通過“互聯網+”教學模式的轉化,對傳統教育方式進行創新和完善,對各方思政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和分享,最終建立思政教育的新合力。
“互聯網+”理念的出現,對人才培養產生了巨大影響,互聯網思維的滲透,促進了傳統人才培養理念的轉變,更好的實踐了學生主體性原則,促進了思政教育手段的創新。
第一,跟隨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強化互聯網技術,為教學方式創新奠定扎實基礎。比如:數字技術和網絡視頻技術以及網絡搜索技術等等,這些都可以代表互聯網技術,最終實現傳統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創新。
第二,凸顯網絡開放創新的優勢,對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及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在實施“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環境下,不僅可以打破傳統大學思政教學模式,還可以優化教學活動各主體之間的關系,促及師生交流與生生交流,凸顯學生本位的教學思想。同時,教育觀念的轉變,思政教師對自身引導、幫助、啟發的教育職能會有更深的認知,對學生個體發展更加關注,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滿足不通學生的個體需求,進而促進教學活動內部關系的優化和改善。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人才培養要從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開始。目前,課程體系中存在重學科專業,輕教育專業的問題,課程結構合理性欠佳,教育課程與教育實習內容少,學時不足。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相脫節,在步入社會之后,無法很好的適應角色轉變。
基于此,“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教育的要求,充分依托“互聯網+”的優勢,促進思政教育課程體系的變革,成為了一種必然。信息技術是當前高校普遍應用的技術手段,針對現代教育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更加靈活,通過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整合各種課程資源與培養方案,包括一系列教材、教學設計、課程標準以及考試題庫等,同時還需要涵蓋課堂教學實訓、實踐基地等資源,高校依托豐富的理論與實踐資源,制定符合學校發展以及本校思政教育人才的培養方案,結合“教”與“學”兩個方面,對新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研發,將重點放在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上,如此大學生思政教育才能夠在“互聯網+”時代發揮效用。
信息化的思政學習平臺是“互聯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自由的學習空間。網絡課程突破了教學時間與空間上的制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需求隨時上網學習,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答疑系統與傳統留言不同,并不是學生提問,教師回答這種單一的模式,而是滿足學生疑難解答的學習需求,又充分利用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資源。“征答公告”、“互動論壇”以及FAQ系統的綜合利用既可以解釋疑惑,同時也充分利用率師生資源,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信息化技術應用操作能力,一舉多得。
另外,在信息化學習平臺中,構建思政學習資源庫,資源庫包括視頻、專業素材、課件以及專業論文、授課素材等,這些優質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交叉,能夠滿足示范專業學生,以及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在大學人才培養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該資源庫還能夠不斷完善補充。“互聯網+教育”時代的來臨,終身教育也成為了大學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宗旨,學校在考慮院校教學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傳統教育范圍和時段以外的教育活動。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能夠作為補充實體教師教育的手段,為大學人才培養提供更多支持。
“互聯網+教育”被定義為一種新型教育形態,它不僅僅是互聯網與教育的簡單結合,而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實現教育進步發展與組織變革,提高教育創新力與生產力的戰略形式,是具有全局性質的教育變革。“互聯網+教育”帶來經濟時代發展的方向,推動了社會的快速變革,緩解了勞動力人口能力不足的現狀,為個體學習多元化、個性化提供了可能。
互聯網,不僅實現了教師的交互式教學方式,也提高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在這個教學模式的情況下,教師需要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在網上聽課,然后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從而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除此之外,對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來說,不僅是對知識進行傳輸,而是需要教師對知識進行處理和轉換,保證達到在真正意義上的交流。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堂教學中講到“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的內容時,讓學生通過MOOC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有哪些主要內容”,然后利用互聯網讓學生去調查公共生活中有哪些道德失衡、不文明的行為,在課堂教學中側重探討如何維護公共生活秩序,聯系自身實際談談大學生應當如何增強自身的公德意識。大學生將課程中的內容和課程外的內容相互融合學習,在網絡和課堂參與討論,將自己的心得進行分享,促進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培養優良的社會公德品質。依托中國式MOOC平臺,“思修共享課”采用在教師指導下,網絡視頻課程線上學習和線下小組研討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可反復播放學習,教師從過去大量重復性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為學生解疑釋惑上。依托互聯網,MOOC教學模式也實現了實踐教學的變革。
“互聯網+”時代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具有最先擁有新信息、新資源和最先關注社會熱點、體現時代氣息等優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樹立并強化互聯網意識,以跨界思維方式,提高網絡信息素養,創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臺,利用互聯網這個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傳播媒介來創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時代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朱慧蕓.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改進路徑[J].亞太教育,2016(25).
[2]范迎波.論“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9(03):76~80.
[3]莊森,全思懋,劉國瑜.“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6(06):81~84.
[4]張莉,劉鐵園.“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J].高教論壇,2017(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