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中南民族大學
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我國長期采用的是國家指導性課程計劃,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組織、職業結構、就業模式、勞動力市場等外部因素的不斷變化,現有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無法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對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要求“貫徹產教結合原則,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必須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和專業、創業的本領”。因此從市場導向下思考課程設置將會有助于推進中職課程設置模式的建構,有利于市場需求與適應性、高素質的人才的無縫連接。
在中職教育過程中,課程設置是十分重要的。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各中職學校紛紛開設熱門專業,中職開設的應用型專業的課程設計要能夠與時俱進,適合市場發展的要求。在這個大背景下,中職教育的課程設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問題。首先,學校注重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在設置人文素質教育背景的課程上過于集中。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社會的認識,培養學生具有廣闊思想的教育。一些中職學校在課程設置中往往設置了多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比如,語文、思想政治、音樂等課程。這些課程往往是基礎性課程,對于學生更好的應用型技能無法直接教授。這些課程設置在一些中職教育中課時占比較大,這就使學生學習其他應用型技能的課程較少。因此,學生盡管學到了一些人文知識,但是對于就業和技能的培養作用不大。其次,一些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較為老套,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時代的標志,盡管許多信息化教育相關課程已經成為中職教育的重點課程,但是許多課程的內容卻相對陳舊。比如,有的學校還開設簡單的計算機操作課程,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最后,在中職教育課程開展過程中,許多應用型課程盲目扎堆,使許多課程不精,無法真正地促進學生技能方面的掌握。
文化課程的設置在“必須”、“足夠”的程度上,增加了文化課程的比重,使其學術水平最小化,充分體現了其淺顯性、通用性、適用性和生活性,避免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建議設置課程如漢語、數學、英語、體育、道德教育、法律、藝術、職業,社交禮儀,環保、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等專業課程,專業課程設置以“必知、必會”為度,適當調整現有專業課程結構,增加實習、實訓、綜合實習和社會實踐課程份量,根據各專業特點和理論與實踐需要進行設置。建議對現有各專業課程進行調整,加強“校本課程”和“校企課程”開發,進行“彈性課程”設置探索,在針對性、現實性、創新性與開放性課程設置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改革與創新課程模式,我們將建立符合學校需要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效地改變以往教育課程的“千孔一面”的現狀。
在確定各個崗位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適當的開展崗位調研工作,再確定專業的課程目標,根據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崗位是什么、崗位任務是什么、崗位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是什么以及支持能力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元素進行設計。按照“崗位、任務、能力、知識、技能、態度”六個項目組織課程設置,構建中職教育崗位課程知識技能體系框架結構,使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得到合理布局。同時,努力探索與構建“先具體后一般、先應用后基礎、先實踐后理論”的創新課程模式,使學生在實際中發現差距,從實際中激發興趣。
對于中職院校來說,產學合作是其實現培養社會所需的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發展手段,只有與市場真正地對接起來,迎合市場所需,才能實現自身的根本發展,市場是中職院校發展的羅盤。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針對特殊的目標群體——中等職業學生。主要為培養其職業能力。職業能力的產生離不開工作知識作用于工作任務而發生相關性聯系。隨著工作崗位性質的變化,相關性聯系的內容隨之改變,則職業能力的需求發生變化。按照這一原理,中等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課程建設必須發生在對應企業具體的工作、具化的情境中,將工作知識與工作具化的任務發生相關聯系,建設出學生復雜的職業能力。
為了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中職課程需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為了就業中職學校設置專業和構建課程體系必須要以就業需要為導向,即主動適應勞動力和人才市場變化。要求要學校要進行廣泛的市場需求調查,捕捉和分析企業和市場信息,以滿足企業需求和人的就業需求為出發點,實現社會需要與人的需要的統一。進行社會調查以后,設置專業以及課程體系就會更科學有效。
參考文獻:
[1]王禛.中職學校要努力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模式[J].青海教育,2018(01).
[2]呂大章.基于全面發展理念的中職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科學論壇,2017(36).
[3]靳彩利.對中職教育課程設置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