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作為高等教育的新型模式,獨立學院民辦本科在學生的培養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社會各行各業人才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此歷史時期下,作為民辦高校和民辦高校畢業的學生,其發展和就業還需要不斷的得到社會的各個行業,各個人群的認可。這樣,民辦高校和民辦高校畢業生才能真正成為高等教育的堅實補充。作為民辦學校的一名教師,在總結云南師范大學辦學十余年學生的教育、教學、畢業、就業的情況后,個人認為:民辦高校學生在獲得社會認同和參與社會競爭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中國有2.6億名在校學生和1500萬名教師,發展教育任務繁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政府對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的正式表態,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認識和衷心期盼。中國的教育體制和制度正在不斷的完善與發展,民辦教育在大前提的新形勢下獲得了良好的機遇但也碰到了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獲得快速發展。但由于體制的不完善和機制的不健全,民辦獨立學院的發展已經出現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
一是辦學理念存在一定偏差。有的舉辦方將辦學視為純粹投資行為,存在過度營利動機,影響了教育公益性;少數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在招生、收費和文憑發放等環節存在明顯失范行為,某種程度上損害了民辦高校的整體形象和社會聲譽。
二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有的學校董事會形同虛設,有的則不按章程行事,不恰當介入校務,造成管理無序。
三是學校目標定位不準確。學校在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和教學中,定位不準確,沒有將自己的特色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學生的教育管理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專業設置和學科設置脫離社會實際要求,學生能力脫離社會需要。從而導致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找不到工作。從而制約了學校的的招生工作,生源不足導致學校無法舉辦。
四是隊伍建設困難。教師權益保障亟待加強。因部分民辦高校教師身份不夠明確,在加上學校不夠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合法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導致不少教職工缺少集體歸屬感;民辦高校的教師因為待遇、職稱和身份的問題,在一定情況下以外聘教師為主,自身的師資建設投入小,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在待遇和福利上區別較大,在身份上與公辦教師相比,沒有得到確實的保障,更多以合同的形式為主。
五是黨的基層組織有待健全。部分民辦高等學校機構至今未建立黨組織或未正常開展活動,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難以發揮,致使個別學校違規違紀辦學行為得不到有力監督和及時糾正。
六是部分學校發展后勁不足。受經費和師資等制約,少數學校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所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需要;有的學校忽視內涵建設,在外延上盲目擴張,受生源影響,發展難以為繼。
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發表視頻賀詞,進一步指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國將加強同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推動人類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在體制和機制正在逐步完善的今天,民辦高校的學生從錄取到教育過程再到畢業求職都面臨一定的困難,具體表現為:
首先,民辦高校的學生在高考錄取上成績相對較差,學校的選擇面相對較窄。獨立學生的學生均是在一本二本上線未被錄取或者沒上一本二本線的學生,分數到三本線。而三本在全國來說,相對較少。以云南為例,三本截止2013年不足10所,學生選擇面較少。而在這個過程中,以商學院為例,計劃數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報考人數,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志愿的原因,學生即使達到三本或二本的較高分數線也不一定能到商學院就讀。在這個層面,學生的教育的水平和素質是受到限制的。
其次,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質量決定了學生的質量和水平。三本學校從投入到師資到教學質量和理念,都參差不齊。教育投入大,教學理念好,教育質量嚴的學校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其質量和水平明顯高于其他三本學校
的學生,在社會競爭中也明顯好于其他學生。以商學院為例,在云南的民辦獨立學院中,商學院在全國的排名多年一直位列全國十強。在教學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很明確,在教學質量的把控中也比較嚴格,學生在就業中參與社會競爭能力就相對于其他云南獨立學院的學生要強。商學院在聯系幾年來均被評為云南就業先進單位。所以,民辦教育因為投入和定位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學校學生的水平和質量。
再次,民辦高校的學生在資源的共享中存在不足。民辦獨立學院從發展時間來說,不過10來年的時間,在資源儲備上和設備的完整性上,與公辦學校是有差別的,如圖書館的圖書資源等。另在國家到地方到各種企業對困難大學生、優秀大學生的獎助幫扶是存在差距的,民辦獨立學院的學生在來自國家、社會等的資金支持是不夠的。導致了學校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速度是緩慢的,往往幾屆學生已經畢業了,有些校園設施還沒有建成。學生成績好、中、差在獎勵方面也存在不足甚至有的學校根本沒有。從教師方面來說,民辦獨立學院的教師資源和公辦院校的教師資源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民辦獨立學院的辦學或者教學中,許多專家、學者、教授在獨立學院中少之又少,而任課教師更多是以外聘教師為主,以低職稱為主。教師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辦獨立學院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第四,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學生社會認同不高。民辦獨立學院因為成立時間短,和傳統高校相比,學生融入社會的數量少,在社會的影響力不強,而且由于觀念的影響,社會對民辦學校的學生存在一定的排斥現象,總覺得民辦高校的學生都是“幾差生”,這也為民辦獨立學院的學生的發展帶來影響。
第五,民辦獨立學院的學生畢業就業難。與傳統高校相比,民辦獨立學院學生在畢業后進入社會就業,往往受到很多條款的限制。很多國家崗位、國有單位在進入門檻上就限制了三本學生的準入。另外,很多中小型企業在認識就覺得三本學校的學生是無法與其他傳統高校的所謂“正規”畢業生無法相比的,在薪資待遇上,三本學校畢業的學生受到一定的歧視。
第六,民辦獨立學院的學生在與社會崗位的接觸中存在困難。民辦獨立學院由于時間短,與社會各個行業的接觸不能與傳統高校相比,在專業實習實踐、畢業實習實踐、預就業上存在困難。很多學生在實習實踐中因為學校不被認知,很多單位都不接收學生的實習實踐,學生在實習實踐中只能退而求其次,找一些銷售類、前臺類的崗位進行實習實踐,這樣的方式阻礙了學生往更高層次發展的路徑。學生甚至會帶來一種思維:民辦學校的學生就只能做銷售。
民辦獨立學院的學生在公平的資源共享、公平的社會競爭中由于社會認識的局限和新型教育體制的發展的不健全,現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限制了民辦獨立學院學生的發展。隨著社會各項機制、體制的健全,民辦獨立學院的學生將越來越好的融入社會和參與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在當選國家主席后的一系列講話中,再次高舉黨的十八大報告思想火炬,鄭重承諾“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