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鳳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與社交、購物等平臺相結合越來越深地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代大學生是否有足夠的媒介素養來應對互聯網帶來的繁雜的信息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對于社會調查數據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總結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由此出發去探討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路徑,從而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良好效果,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水平,從而使當代大學生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社會,為走向社會、貢獻社會打好基礎。
分析“互聯網+”的內在含義、理解媒介素養理論是研究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首要步驟。這對全面分析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有首要意義。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他呼吁,我們需要持續以“互聯網+”為驅動,鼓勵產業創新、促進跨界融合、惠及社會民生,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和各種傳統行業相結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近幾年來,大學生不僅利用互聯網購物、社交,而且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在社會發展和政府鼓勵的推動下,互聯網越來越深入地融入了人們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之中。
媒介素養是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1933年英國出版的《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一書首次對媒介素養做出了系統的闡述:“力求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使學生免受媒介傳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觀念或意識形態的負面影響。”[1]“1992年美國媒介素質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教育定義為: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2]早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保護教育”,即大眾對媒介持抗拒態度以保護媒介受眾免受媒介帶來的不良影響。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媒介技術的發展,人們更加辯證地認識互聯網等各種媒介的正負效應,發展到今天,媒介素養教育成為著重培養人們對媒介的辨別能力及批判能力的教育。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不可能再是教授大學生拒絕媒介,而是培養大學生面對媒介時選擇、理解、質疑、評價、創造、制作及思辨的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當大愛大學生德爾媒介素養教育尤為重要,解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通過客觀分析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可以發現媒介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媒介素養觀念、媒介素養教育內容、媒介素養實踐教育、媒介素養教育考核等幾個方面。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思政教育體系缺乏相應體制建設、思政教育主客體對媒介素養重視程度低、思政教育中媒介素養教育處于自發狀態。
當代大學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代群體,好奇心強且極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影響。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QQ、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越來越深地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網絡信息泛濫,真假難辨。“而大學生對網絡道德規范認知總體比較模糊,對網絡安全、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對侵權盜版、網絡違規等行為雖有認識,但自律與他律意識都比較薄弱。”[3]充斥網絡市場的“三俗”信息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更有甚者,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誘導著部分大學生致使其發生違法犯罪行為。大部分大學生對相關網絡規范僅僅限于了解。面對這種網絡信息爆炸的情況,高校缺乏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系統教育,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媒介時自發地選擇、理解、信任某些網絡信息,而大學生的這種自發的選擇、理解和信任又極易受自身享樂欲的影響,因此而違反網絡道德和法規,給大學生帶來身心傷害的事情時有發生。
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承擔著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學校的教育資源最豐富,理應承擔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實踐教育。但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教育往往以理論教育為主,理論教育又主要以專業課教育為主。大部分高校僅有的關于網絡安全與隱私的媒介素養教育就是以理論說教為主。從教育客體角度來說,實踐的匱乏導致大學生缺乏應有的鍛煉和探索,這導致媒介素養不能真正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素養。從主體角度來說,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對網絡媒體接觸越來越多,也逐漸認識到了網絡媒體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實戰經驗,教育主體的媒介素養教育能力不能及時適應時代的變化和滿足教育客體的需求。而對大學生使用媒介時選擇、判斷、理解、創作等思維能力的培養更需要在實踐中培養,僅有理論說教并不能真正達到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目的。
考核對于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考核既可以檢驗教育成果,又可以通過獎懲來激勵教育的實施。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缺乏對媒介素養教育狀況的考核,這就不能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形成一定的反饋,不能以考核結果激勵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媒介素養考核的缺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媒介素養教育技能考核的缺乏,其二是對大學生即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媒介素養考核的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僅包括輔導員還包括各個任課教師。這類主體已經開始重視利用新媒體對學生開展相關教育,其中必定會融入相關的媒介素養教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本身缺乏相應的媒介素養系統培訓,自身媒介素養水平有限,再加上在對教育者的考核中缺乏對媒介素養水平和技能的考核的情況下,教育者不能自覺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這就使得媒介素養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包括全校大學生。在新媒體鋪天蓋地地來襲之時,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必定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一定的媒介素養教育,但這種媒介素養教育是自發形成的。沒有對受教育者媒介素養水平的考核,媒介素養教育就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就不能激勵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對受教育者媒介素養水平考核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效果。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中出現的觀念淡薄、內容缺失、實踐匱乏、考核缺乏等問題貫穿于媒介素養教育整個系統之中,針對問題和原因,應著重從制定長遠計劃、建立完善機制、建立高水平師資隊伍、開展系列活動等四個方面加強媒介素養教育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1、統籌大中小學不同階段
教育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所謂連續性就是各個階段相互聯系、承上啟下、緊密相關,所謂階段性是指各個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是互不相同的。因此,要加強對大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的調研,統籌規劃,制定一以貫之的媒介素養教育計劃。大學教育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末尾階段,高校要在大學生已經接受基礎性和發展性媒介素養教育基礎上制定適合大學生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自身媒介素養水平的教育計劃,以此來實現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效性。如果割裂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計劃與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計劃的關系,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只能成為無用之功,媒介素養教育也不會在完整的教育系統內得到良性的發展。
2、符合大學生身心特性
教育講究因材施教。根據大學生身心特性而量身制定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計劃才是真正有利于提升大學生身心素質的教育計劃。制定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計劃首先要明確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性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下特有的身心特性。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思維與批判思維日漸提升,希望加強自我認識與對外界的認識,他們需要了解我國媒介行業與媒介生態環境、媒介信息背后的社會行為與價值觀念等。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選擇判斷能力還較弱、享樂欲較強,商業化、庸俗化的網絡環境極易扭曲大學生的“三觀”。基于這種提升自己的觀念加強但能力較弱的矛盾現狀,我們既可以看到青年學生借助網絡平臺酣暢淋漓地表達對祖國的真摯感情,也看到一部分學生由于社會閱歷淺、心態浮躁、思想偏激導致一些不成熟言論經由網絡擴散。借助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興趣、求知欲強的特點,高校可以廣泛開展媒介素養教育,使大學生在興趣中培養起自己的媒介素養。
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完善媒介素養教育機制,這里的媒介素養教育機制既包括軟性因素如構建各機構相配合的運行制度,也包括硬性因素如建立媒介素養培育平臺。具體來說如下:
1、構建各機構相配合的運行制度
媒介素養教育不是單純某一個教育部門的專項職責,而是牽扯到多種學科、多種職能的綜合性教育體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傳媒、大學生心理等等知識的綜合運用,需要制定計劃的教育機構、高校輔導員、授課教師的有力聯合。因此,制定行而有效的各個機構配合工作的制度極為重要。在各個機構相互合作下充分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實現媒介素養教育系統的良性運轉。
2、構建媒介素養培育平臺
媒介素養培育平臺是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載體,對于培育大學生媒介素養至關重要。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高校輔導員的理論說教為主,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新媒體涌現,這就需要高校利用新媒體進行創新,建立順應時代潮流的媒介素養教育平臺。教育者依托自身教育內容,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教育,在調動青年大學生熱情地同時宣傳和深化主流價值觀并潛移默化地進行媒介素養教育。
培育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首先要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要著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媒介素養意識,打造現代化專業化的精英隊伍。
1、打造有媒介素養意識的精英隊伍
在媒介素養教育體系中,觀念的樹立應當處在首要地位。事物的發展靠內因驅動,只有主客體首先樹立正確的教育與受教育觀念,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落實。一方面,教育主體要樹立媒介素養的培育觀念,主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并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媒介素養理論,在適當的條件下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培育媒介素養的實踐活動。媒介意識素養即培養對媒介傳播信息識別的敏感度,通過捕捉分析有用信息積極參與媒介活動。在我國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最大的障礙還是意識上的落后。大多數人對媒介信息還是被動接受,其媒介素養還處于自發狀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意識到自身媒介素養對大學生媒介素養培育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覺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水平。教育者在媒介素養意識的作用下積極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并感染和教育青年大學生,從而達到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效果。
2、打造專業化的精英隊伍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的“把關人”理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對高校思政工作者來說要發揮好“把關人”的作用就應提高自身的媒介批判能力,用批判性思維去接收及分析新傳媒的訊息,能鑒賞傳媒資訊的好壞,能解讀訊息背后的意識形態。”[4]只有具有專業媒介批判能力的師資隊伍才能培育出具有合格媒介素養的青年大學生。對于師資隊伍專業化的打造,一方面相關教育部門要為高校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培訓機構從而提高高校教育者的媒介信息甄別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廣泛組織高校教育者進行媒介技能競賽、專題研討、教育經驗交流等使教育者共同提高專業水平和素養。
大學生不僅是學校中的大學生,還是家庭、社會中的大學生。所以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除了在教育計劃、機制、師資隊伍中進行適當完善之外,還應該綜合家庭、社會、高校等各方面的教育資源,營造處處重視媒介素養的氛圍,共同致力于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