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海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發展理念,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隨著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銀行業金融機構只有回歸本源,聚焦主業,主動服務實體經濟,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和金融良性循環,是增強其自身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深刻理解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重大意義
“五大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指導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指導意義。創新理念要求銀行立足現實,突破傳統,推動深改,尋找發展新理論、新動力、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協調理念要求銀行發展要注意整體性、系統性、平衡性,要有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綠色理念要求銀行在遵循客觀規律基礎上充分運用綠色信貸,支持綠色生產、綠色生活,重構人與國家、人與組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生態;開放理念要求銀行準確把握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大趨勢,主動作為,全面開放,妥善統籌、靈活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提升駕馭能力水平,重塑全球治理新格局;共享理念要求銀行發展的終極價值取向是實現人類社會的公平正義和福祉均衡,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五大理念”是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是一個邏輯嚴密的頂層設計,有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效益的創新動力,有堅定不移開放、開明、開拓的發展戰略,有一以貫之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方式方法,共享發展成果就會水到渠成。
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銀行進入新業態,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根植于實體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離開實體經濟,金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為城市商業銀行必須摒棄傳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把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才能保持“基業長青”。
(一)立足新時代,過去銀行長期“脫實向虛”偏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
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近年來,部分金融機構存在“體內循環”,資金在金融體系里空轉。當資金從銀行到信托和其他金融機構,再到實體經濟,推高了資金成本,加劇了實體經濟成本上升,一些中小金融機構在同業、理財、資產管理、票據業務等領域創新發展較快,同時也帶來規模過大、鏈條過長、杠桿過高、關聯過于復雜等問題,造成整個資產負債表畸形和異化。如同業超過存款、表外資產超過表內,這種過度的體內循環,不僅虛增了金融業的利潤,而且抬高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進入新時代,隨著“五大理念”實施,“三去一降一補”政策推進,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這種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回歸本源,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己任。
(二)立足新時代,現在銀行一味追求“房地產”經濟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當前房地產業“一業獨大”,對我國經濟社會民生已造成重大困擾,一是企業價值觀遭到破壞。二是社會經濟鏈條遭到破壞。三是社會風氣遭到破壞。隨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推進,房地產經濟將難以為繼。民營經濟和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凸顯,新興區域、產業和客戶的活力進一步顯現,涌現出多方面的“結構性機遇”,城市商業銀行必須提高政治站位,相應調整客戶結構、區域結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實現業務、渠道、市場和盈利來源多元化,從而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求。
(三)立足新時代,當前銀行“金融風險溢出”的現狀,傳統的資產管理形式難以為繼
新常態下,經濟增速趨緩,同時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客戶經營出現困難,前期隱藏的部分風險更容易暴露出來,當前甚至今后一段時間,各種矛盾沖突和風險事件可能會更加頻繁,“兩高一剩”、房地產、影子銀行等領域的金融風險可能會繼續發酵,銀行業資產質量將承受較大壓力,守住風險底線將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大挑戰。城市銀行必須通過服務實體經濟,實現銀企雙方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有效落實監管要求,全面提升自身風險抵補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從而實現穩健經營、行穩致遠。
二、以“五大理念”為統領,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城市商業銀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
(一)以創新發展為第一動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對城市商業銀行而言,創新是引領金融發展的第一動力。隨著金融供給側改革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回歸本源,大力開展金融創新,通過系統的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和產品服務創新,才能切實解決客戶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和銀行風險大、管控難、盈利弱的問題。當前,從外部環境來講,一是要進一步創新金融市場運行體系和監管框架。一方面“少管”,即充分尊重保護城市商業銀行市場經濟主體地位,支持綜合經營和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嚴罰”,即修訂法律法規,整合監管資源,明晰處罰規則,確保依法合規。二是全面鼓勵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城市商業銀行本質屬性是微觀經濟層面的普通企業,只要守住風險底線和監管指標合規,凡是客戶需要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都可以創造。特別是伴隨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進步、金融環境變化,客戶不斷升級的金融需求與城市商業銀行相對落后的金融供給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是要以“創新”理念為引領,最大限度釋放并激發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活力與創新能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金融精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解決城市商業銀行與客戶之間供需錯位等問題,為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強大的城市金融支持。三是城市商業銀行只有在內部積極推行觀念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流程創新,才能改變過去基于需求側的“跑馬圈地”和“貪大求快”的粗放經營模式,成為精細化管理水平和全要素生產效率都較高的現代化銀行。
(二)以協調發展為內在要求,增強管理提質增效
“協調發展”和促使新型銀政企的關系更加和諧,角色定位和職責邊界更加清晰,互聯網金融、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租賃等泛金融主體與城市商業銀行的合作更加緊密,發展空間巨大。對城市商業銀行而言,當前一項緊要任務是處理好業務增長與風險控制的協調,守住陣腳,穩健發展,由“講增速”向“講轉速”轉變,由“講占比”向“講戰略”轉變,由“講數量”向“講質量”轉變,最后協同產生價值,合作實現共贏。
隨著新金融機構、準金融機構、類金融子市場或新金融服務工具等創新業態的日益興盛,銀行經營模式必將步入大同業、大投行、大資管、大理財、大零售、大直銷時代,城市商業銀行要學會搭建平臺,建立圈鏈,整合資源,優化效益。
(三)以綠色發展推進轉型,加快信貸結構調整
綠色金融是解決我國環境問題的重要切入點,也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為推動綠色金融事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根據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城市商業銀行將經歷一輪“鳳凰涅槃”般的信貸結構調整和經營模式轉型,產能出清,商機無限。城市商業銀行應把握機遇,探索差異化綠色發展路徑,一方面,加快綠色負債端產品和服務設計,主動開發有成本比較優勢的綠色存款、綠色理財、綠色資管、綠色租賃、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科學配置綠色資產端產品和服務,綜合考慮相關收益、風險和資本耗費,引導客戶向符合國家政策及銀行信貸指引的有效行業轉變,實現信貸結構與投資結構的合理調整,同步完成城市商業銀行轉型升級。
(四)以開放發展為主動追求,實現金融開放共贏
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金融市場更加開放。部分大中城市商業銀行有機會走出國門,主動融入全球金融市場,在統一開放平臺參與更大范圍競爭,城市商業銀行應樹立開放發展理念,充分準備,統籌布局。一是依托本行重要股東或重點客戶“走出去”,用特色業務和拳頭產品打開局面,實現雙贏或多贏。二是積極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分享不同國家、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增長盛宴。三是借助“金融外腦”提升城市商業銀行管理技術、風控能力、業務模式、服務水平。
(五)以共享發展為追求方向,提升綜合管理水平
“共享發展”使城市商業銀行可以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工具和手段,實現與國有大銀行在同一平臺分享更多客戶資源,拓寬經營領域,并讓普惠金融真正“接地氣”,推動金融發展成果共享。一是智造便捷好銀行,金融產品功能多樣、方便實惠。二是線上線下渠道體驗尊享,金融服務內容、品質、手段、效果更優。三是員工幸福感顯著增強,有關愛員工、培養員工、激勵員工、成就員工的良好文化。四是對股東和社會價值回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