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雄
摘 要 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媒體傳播在形式、主體、內容和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媒體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對職業記者的定位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如何迎接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實現職業的轉型與定位則成為傳統媒體記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文章從新媒體時代出發,對傳統媒體記者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實現轉型與定位給出幾點建議,以期增強媒體記者對環境的適應性,進而對打造新媒體時代的全能記者有所借鑒。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轉型與定位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2-0022-02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電腦、智能手機、互聯網為基礎的媒體傳播形式打破了傳統的電視、廣播、報紙在傳播內容與時效上的局限,使得海量信息的實時傳播成為可能。記者是傳統媒體中一個重要角色,其在信息收集、整合、編輯、傳播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逐漸受到沖擊,尤其是在自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人人都能夠利用手中的智能設備記錄、編輯、傳播信息,這使得記者的門檻不斷降低,甚至出現了“全民記者”的趨勢。而面對新媒體傳播環境,作為一名專職記者要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就應該積極調整工作思路,立足媒體融合的現實,利用新媒體手段,實現新的轉型與定位,進而逐漸融入新的媒體環境。
1 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職業轉型
互聯網是新媒體傳播的基礎,樹立互聯網思維,理解新媒體傳播模式則成為傳統媒體記者轉型工作的關鍵。
首先,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新聞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廣播、報紙、電視的時代,新聞是專職部門的技術性勞動成果,而在互聯網時代,新聞的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一去不復返,任何人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夠通過互聯網上傳新聞,并獲得可觀的閱讀量和播放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專職記者需要打破僵化思維,從更加廣闊的途徑收集新聞內容,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確保新聞的新鮮、時效。
其次,互聯網打破了傳統信息傳播的規則和方法,在傳統媒體中,記者是新聞呈報的媒介,利用單一的渠道實現新聞報道,但是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更加豐富多元,記者的角色被削弱,越來越多的自媒體編輯、主播替代了記者,而記者只有重新認識當前信息傳播流程,才能夠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獲得新的職業發展空間。
最后,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鏈條中記者作為“傳播者”的身份逐漸被替代,受眾對于單一化的新聞傳播接受能力越來越低,因此,傳統媒體記者應積極轉變思路,摸清互聯網思維,提高自身駕馭新媒體技術的能力,以更好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
2 重新定位角色,融入媒體環境
在新媒體時期,傳統媒體記者必須要結合自身實況進行轉型與定位。具體來講,傳統媒體記者新的角色定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輿論引導者,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記者的話語權逐漸分散,微博、論壇及朋友圈等自媒體基于用戶數量的優勢,在話語權方面占據巨大優勢?;诖耍瑐鹘y媒體記者應利用自身專業素養,對影響社會輿論導向新聞進行傳播,滲透主流價值理念,以凈化媒體傳播環境。
第二,新媒體的合作者,傳統記者應主動融入到新媒體環境中來,利用新媒體手段挖掘新聞線索,把握并發布新聞動態,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用戶資源,以調整職業發展軌道,實現與新媒體的緊密合作。
第三,融媒體中的主持者,在當前媒體環境中,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逐漸在統一的媒體平臺中融合,構建了統一化的媒體傳播形式,如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傳統記者應抓住融媒體的機遇,以主持者的身份出現,并擴大新聞傳播效果。第四,知識的管理者,在新媒體時代,海量信息使得知識更新換代速度逐漸加快,而傳統記者應立足職業定位,對知識進行優化管理,提高知識價值含量,為融入新媒體環境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
3 學習新媒體技術,熟悉信息傳播規律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表達與傳播技巧均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記者在轉型過程中應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以準確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
第一,熟悉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介質,對新媒體內容的制作流程與制作方法進行分析,總結其傳播特點與規律,讓記者在應用新媒體的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第二,深度解析新媒體表達方式,例如一些微信公眾號在標題設計方面非常醒目,傳統媒體記者應在這一方面應學習經驗,根據用戶需求合理設置題目,確保新聞的吸引力。
第三,學會換位思考,樹立客戶意識,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受眾占據了主導地位,用戶的點擊量、播放量、轉發量直接影響著媒體傳播平臺的效益。
因此,傳統媒體記者應轉變“一廂情愿”的傳播思路,站在用戶的角度編輯新聞,提高新聞的接受度。
第五,學會媒體互動,記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等形式與用戶開展互動,從評論中收集反饋,把握用戶思維,不斷提高新聞質量。
第六,注重素材整合,利用融媒體環境,推動新聞素材的整合,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提高新聞傳播效果。
4 加強自身學習,提高專業能力
新媒體時代對傳統媒體記者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記者只有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態度,才能夠不斷適應新媒體環境。傳統媒體記者在加強自身學習的過程中,
第一,要提高對熱點事件的敏感度,在當前媒體環境中,新聞傳播幾乎是分秒必爭,許多媒體平臺利用同步推送的方式保持新聞熱度,而記者也應該保持這種緊迫感,不僅要把握熱點,還應抓住細節,以吸引用戶關注。
第二,不斷磨練、提高故事敘述能力,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不僅需要事實基礎,還需要巧妙的敘述能力,能夠利用新聞觸發觀眾的情緒點,如一些自媒體上非?;鸬亩桃曨l就是抓住了講好故事的這一技巧。
因此,傳統媒體記者應利用自身優勢,加強故事敘述能力,以提高新聞的感染力。
5 明確記者定位,堅定自身角色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傳播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核,而作為一名專業記者,在實現職業轉型的過程中,也應該做好自身定位。
第一,堅持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即警惕當前自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嘩眾取寵、低俗惡搞、惡意炒作等一些行為,堅守職業道德,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穩定用戶。
第二,堅持內容的核心價值,避免“標題黨”行為,用內容吸引用戶,保證新聞內容的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第三,注重原創,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保持對熱點事件的獨立思考能力,并利用原創內容吸引用戶注意,提高在新媒體中競爭力。
第四,注重對傳播觀點的表達,在開放的媒體環境中,受眾不僅樂于自主發表評論,還喜歡在熱點事件中“抱團”,甚至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將某一個觀點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而記者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應具備獨到的眼光和價值判斷,合理闡述自身觀點,從而利用新媒體手段引導輿論導向。
6 結論
總之,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受到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而轉型與重新定位則成為記者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必然選擇。在新媒體環境中,專職記者首先要從思維上進行轉變,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使用互聯網傳播方法,學習新媒體編輯技巧,在保證信息真實、客觀、生動,具有感染力的情況下,堅守記者的職業道德,以引領媒體傳播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覃廣華.論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的轉型[J].傳播力研究,2018,2(11):98.
[2]胡泳.新媒體環境下的參與式新聞[C]//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
[3]謝朝暉.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服務能力提升策略探析[C]//風雨50載 薪火永相傳——廣東圖書館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暨學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系列活動獲獎論文集,2013.
[4]許靜,辛亮.新媒體環境下公共領域的建構——從“黑磚窯事件”談起[C]//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2007.
[5]王揚.新媒體環境下的公民參與形態分析[C]//2013年“兩岸三地五院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2013.
[6]陳汝東.論新媒體環境下國家形象傳播的宗教修辭策略[C]//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諧社會與可選擇的現代性:新媒體與社會發展”新聞傳播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2007.
[7]孫大康.新媒體時期傳統媒體記者的轉型與定位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1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