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方
摘 要 互聯網以及手機等新媒體技術的興起,也有利于草根新聞的蓬勃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以及民主的推進,草根新聞已經興起并改變了原有的新聞理論體系和新聞報道方式。文章對草根新聞進行探析,首先闡述草根新聞概念和特征;然后分析了當前草根新聞傳播的形態:包括博客、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其次探討了草根新聞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主要問題有新聞尺度把關不嚴謹和新聞責任感的缺失,最后提出參考性的對策。
關鍵詞 網絡新聞;互聯網;草根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2-0118-02
1 草根新聞的概念及特征
草根新聞是普通民眾通過互聯網、博客、手機媒體、網絡平臺或網站及軟件等技術工具把發生在身邊的新消息第一時間用簡單的方式傳到網絡上,草根新聞使公眾成為了新聞的傳播者和生產者[ 1 ]。簡單的說草根新聞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發生在每一個民眾身邊的事件被傳播到網絡上,其最大的核心是普通民眾,發布者不只是專業的新聞記者。
草根新聞的特征包括草根性、突發性和個性化3個方面。
一是草根性,是以公眾的視角傳播身邊發生的事,草根新聞的視角還可以認為是從下到上或者說是從基層開始的報道轉變,突破了傳統新聞的生硬古板,體現更多的是人世百態和生活本質[2]。
二是突發性,指的是大眾把發生在身邊的趣事或事件在傳統媒介還沒有報道之前就已經自發的傳到網絡上。草根新聞的傳播速度非常快,就拿“9·11”事件來說,有一段現場視頻就是普通民眾用自己的錄像機錄制的。
三是個性化,傳播者在傳播草根新聞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認為是新聞的事件記錄下來并傳播到網絡上,不用顧慮別人是否喜歡,也不用像傳統媒體一樣去考慮某一則新聞是不是會帶來輿論壓力或者負面影響,只要傳播者喜歡就可以傳播;并且在傳播途徑的選擇上有自主性,不受版面和電視頻道的制約等[ 3 ]。
2 草根新聞傳播形態
2.1 博客
草根博客中的公眾都可以自主申請注冊博客個人賬號,然后根據個人的喜好傳播身邊發生的奇聞趣事,或者發布一些個人認為有意義的事情,還可以自主評論公共事件。博客上首次發布的信息是2005年武漢博主報道的江西九江地震的新聞。同時2016年轟動性新聞“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在被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都禁止發布新聞的時候,湖南的博主周曙光將其事件的錄音和視頻發布到博客上,一時間在博客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2.2 微博
微博發布的新聞受字數的限制,這樣就需要微博客用簡單精煉的詞匯報道事件,但是微博可以給內容配上相應的圖片和視頻或者鏈接,這樣就形成了內容簡短但是有沖擊力的組合式的新聞信息。微博的寫作內容比較零散,展現出來的都是發生在身邊的趣聞軼事,這樣就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就拿2016年廣東韶關市勞動群毆事件來說就被微博客一度推上了熱搜。
2.3 微信公眾號[4]
微信公眾號可以準確迅速的把信息推送到微信上,觀眾點一下手機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新聞,還可以與讀者互動,影響力非常大。就拿愛諸暨微信公眾號發布的高鐵開通時間表來說,一經發布就被轉載了十萬余次。用戶通過微信公眾號可以實現跨界交流,其傳播速度非常快,其互動功能也是傳統紙媒和電視視頻不能超越的。
3 草根新聞案例分析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的傳播途徑越來越便捷,受眾的“自媒體”意識不斷提高,草根新聞的傳播隊伍不斷壯大。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中,網絡媒體的報道無疑是新聞宣傳報道中一支重要力量。在媒體抗震專題中,網絡媒體中活躍著一股來自草根的播報力量,他們及時發布來自災區現場的目擊見聞和圖片,給廣大網民帶去與專業報道不一樣的草根新聞。隨著網民的成長與成熟,草根新聞也逐漸在重大新聞、突發新聞、追蹤新聞的報道中從業余走向專業,并獲得了一定的成長和發展空間。
在2016年1月2日有一則網絡視頻被傳的沸沸揚揚,內容是在上海二號地鐵線上的一些乘客和一名打扮時尚的女子的爭論,很多人都在議論并指責車上那位年輕的女子在啃泡椒雞爪并把骨頭扔在地上,被地鐵上的其他乘客指責沒有道德,這個女子就和其他乘客理論,并認為自己沒有錯,爭吵的非常激烈言語也很犀利,這時候就有乘客拿出手機拍成視頻傳到了網上,一時間被瘋狂的點擊和轉發,一些網友更是用言語抨擊這位雞爪女的行為,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炒作,但是最后“雞爪女”火了成名了。
視頻播出以后“雞爪女”被人肉被轉載,反而讓她身價暴漲,還有一些商業活動也邀請她去參加。那么這個由民眾發出的草根新聞到底真實情況是什么呢,很多媒體也爭相報道,各種爭議不斷,引發了人們對社會文明和道德素質進行了熱烈討論。
4 網絡新聞中的草根新聞現狀及策略探討
4.1 草根新聞的問題
4.1.1 新聞尺度把關不嚴謹
很多的草根新聞發布者都沒有受過專業的新聞素養的訓練,或者說是不能準確把握新聞的尺度,這樣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就拿2016年的“地鐵雞爪女”和2017年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來說,網友的態度很憤怒,并且還人肉搜索相關人的信息,甚至對學校和幼兒老師進行語言攻擊,這樣就超越了新聞道德的尺度,嚴重觸及了法律的底線。
4.1.2 新聞責任感的缺失
普通民眾發出來的一些草根新聞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新聞責任感缺失的問題,就拿“史上最毒后媽”事件來說[5],這個帖子發出來以后就有很多網民評論,在事情沒有被查清楚之前,這個后媽一度被人肉和語言抨擊,那么這個話題的真相是家長在炒作?還是一些不法分子想要出名呢?據有關人士報道說這種現象有炒作的可能,后期可能還會有新的炒作行為。
在經過上海瑞金醫院的診療結果出來,小孩本身患有凝血功能障礙的疾病,身上的淤傷不是后媽暴打所為,同時還對小孩的鄰居進行證實,小孩的后媽雖然是后媽,但是對小孩挺好,這個事件從開始就被放大,有的網友說事件背后有人操作。但是不管是不是炒作,在事情沒有被查清楚之前新聞工作人員或者評論人員都沒有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可見這個事件是新聞責任感缺失的表現。
4.2 草根新聞問題策略探討
4.2.1 增強網絡傳播的把關意識
網絡編輯應該切實做好新聞“把關人”,并且用正確的輿論來引導公眾,從而提升網民的媒介素養,并提升網民的“把關”能力。網民具有基本的媒介素養,就能在魚龍混雜的網絡新聞信息中準確的判斷網絡信息,將有利于網絡環境的干凈整潔,對于“人肉搜索”等網絡技術的使用應該謹慎合理有效,在尊重真相的同時保護當事人不受言語的抨擊。
4.2.2 提升媒介素養
當前網絡信息量非常的龐大,信息的品質和層次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大眾的新聞水平和判斷事物的標準也不良莠不齊,對新聞的認知和判斷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傳播出來的新聞五花八門。同時網絡還具有匿名性,就難免會出現一些壞人借助網絡平臺謀取自己的福利而發布假新聞和造謠的事情。那么就需要公眾有辨別新聞是非的基本素養。
看到新聞應該用客觀的思維判斷事情的真假,不能只看見新聞的表象,還要養成看新聞的時候查閱發帖人的相關信息的習慣,這樣也有利于在看到新聞的時候去客觀的判斷新聞的真假。但是對于媒介素養的提升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積累經驗并儲備知識閱歷。
5 結論
草根新聞是網絡時代快速發展的產物,但是草根新聞里面也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如網絡暴力、假新聞等。這就需要政府加強法律約束和引導,公民自身加強道德和媒介素養,來減少這些網絡垃圾信息的污染。
參考文獻
[1]張珞.新媒體時代的“超文本”新聞與公眾媒介素養[J].教育傳媒研究,2017(1):86-88.
[2]郭嘯軒.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媒體的應對與出路[J].美與時代(下旬),2015(10):56-57.
[3]高可欣.微博語境下的草根新聞傳播現狀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22):20.
[4]陳文敏.微傳播時代的“公民新聞”谫論[J].新聞界,2015(6):71-72.
[5]董偉建.自媒體的文化缺失及其傳播環境重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0(3):147-150.
[6]王海萍.我國公共新聞發展的制約因素與突破對策[J].重慶社會科學,2014(6):95-102.
[7]黃睿,石磊.公民新聞失范與專業媒體責任——以“東北大媽被撞”事件為例[J].新聞知識,2014(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