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是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由西歐國家工人運動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改變世界和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種潮流,從抽象的思維理念轉變為一種社會制度。回顧和總結國際共產主義的發展能夠幫助人們不斷加深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此,文章在闡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現狀,展望國際共產主義運功的未來發展。
關鍵詞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發展現狀 未來發展
作者簡介:饒寶美,瓊臺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96
一、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概述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主要是指在世界各個國家之間開展的一種運動,其基本主張是資本主義是一個全球體系,基于共同的階級利益,因此,工人階級必須團結世界范圍的其他工人階級進行斗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開端是1847年6月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政黨的出現,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共產主義是一種重要的學說,發展的基本核心是馬克思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辯證法。
二、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進程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
1.工人運動的興起
在工業革命的深入安裝下,資本主義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端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其中最為典型的暴露是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在本質上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發展矛盾導致的,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存在。經濟危機的爆發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人群眾帶來了沉重的發展災難。工人在災難背景下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和資本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斗爭,出現了工人運動。
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基本歷史條件有以下幾點:資本主義制度矛盾暴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運動的發展實踐為科學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條件支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長期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的發展經驗,從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第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思想來源。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思想來源包含的德意志的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第三,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的標致是《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論指導。
(二)第一國際的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
1.第一國際的成立
在19世紀五十和六十年代,在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下,工人階級隊伍逐漸壯大。在工人運動的高漲下,馬克思和恩格斯積極總結經驗,在深入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為新建立的國際工程組織創設了必要發展條件的支持,促使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為國際共產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2.巴黎公社革命
在1870年的時候,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巴黎人民起義推翻了第二帝國的統治打造了第二帝國的統治,成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公社形成之后在社會經濟、政治建設等方面做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廢除以往的軍隊、警察,成立國民自衛軍和工人階級的治安和立法機構;在社會經濟方面則是沒收資本家的工廠,將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工人合作社進行管理。 巴黎公社孕育了無產階級發展的基本雛形。巴黎公社雖然最終失敗,但是它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打造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重要嘗試,巴黎公社失敗所積累的經驗教訓成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重要財富。
(三)第二國際的成立和列寧主義的出現
1. 第二國際的建立
在1889年 7月的時候,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巴黎召開,大會上探討了國際勞動理發、工人階級經濟和政治的斗爭問題,這次會議標志著第二國際的成立。第二國際是在資本主義發展比較穩定時期開展的活動,第二國際的決議為各個國家政黨發展明確了行動方向,推動了歐美工人政務的合法斗爭。
2.列寧主義的出現
在19世紀70年代的時候,俄國無產階級人數增加,開始組成了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活躍在歷史舞臺。在1903年的時候,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召開,經過會議決定將實現無產階級的專政被納入到黨的基本綱領中,在此之后俄國出現了兩個對立的派別,分別是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出現和發展標志著列寧主義的出現和發展。
三、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
第一,共產黨執政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在強化自身政權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其中,中國共產黨注重帶領全體人民實現 國家現代化建設,不斷提升黨的執政能力,打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越南共產黨則是將富強、民主、公平、正義等作為國家發展建設的重要目標。古巴和朝鮮則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中不斷努力奮斗。第二,非執政黨共產黨組織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鞏固自己在國內外政治舞臺上的發展地位,同時,還需要根據國家發展形勢和人民的要求來不斷創新共產主義發展的理論和制度,使得共產主義的發展能夠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擴大自己的社會基礎。
四、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趨勢
(一)現實主義國家對國際共產主義的一種探索和創新
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共產黨是世界上重要的共產黨力量,在蘇東政變之后各個國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國際共產主義,各個國家對國際共產主義的探索具體表現如下:中國共產黨開拓了具有中國發展特色的國際共產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社會主義制度;越南和老撾兩個國家沿著社會主義革新發展方向在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等方面做出了創新和思考,在遵循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探索出了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古巴強調要根據國家發展特點,以新的思想觀念來改進和完善主體社會主義經濟管理方法,加大國家發展的對外開放力度。
(二)發達國家左翼發展理論的一種創新和實踐調整
現階段,參加社會主義運動的國家包含共產黨組織、知識左翼、社會民主黨,這些群體在共產主義理論的創新和實踐調整方面都有著一定的發展成果。在蘇東政變之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遇到了挫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共產黨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挑戰,在國家管理方面出現了三種分歧,對外表現為國家發展制度問題,對內表現為民主黨派的紛爭。
發達國家對共產主義發展的共同認識是:蘇東證明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結果,是堅持共產主義發展目標的體現;在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認知方面都是認為社會主義主要是自由、平等、人的解放。
(三) 新共產國際組織的建立被提升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議程上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需要得到國際性共產主義發展的支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就公開宣告:“工人無祖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可見,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推翻是一種世界性的活動類型,是各個國家的聯合行動。
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寧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也打造了第三國際,強調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一方面要服從世界利益,另外一個方面則是需要所有共產國際要能夠為了建立一個新的政權制度而不斷努力奮斗。
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無產階級革命是一種世界性的革命,這場革命的實現需要多個國家配合完成。無產階級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是以解放革命為發展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將各個民族和國家聯系在一起,在各個國家的密切配合下來為世界革命的發展做出必要的犧牲和貢獻。無產階級革命所面對的往往是資本主義的世界性打壓,整個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密切配合才能夠打壓這種威脅,比如對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只有各個國家密切配合才能夠抵抗美國的威脅。
(四)“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運動代替民族性、多樣性的共產主義運動
從共產主義發展理論上看,馬克思和列寧都是積極倡導世界統一性共產主義社會的,不同的是他們對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和看法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面對壓迫,各個民族資產階級需要密切配合起來打造兄弟聯盟,從而反對外界的壓榨。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在資產階級的日益壯大下,各個貿易市場逐漸形成,在工業的不斷發展支持下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列寧在本質上和馬克思一樣也積極倡導世界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第三國際建設發展理念,即強調各個資本主義國家隊利益需要服從和服務于世界革命的利用,為世界范圍內無產階級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援。列寧所創立的第三國際即建立國際蘇維埃共和國就是為了將來實現世界統一性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建立起來的。
(五)以非和平的方式實現國際共產主義的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人類歷史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暴力革命的支持,資產階級的統治也需要通過暴力推翻革命來實現。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暴力革命的理論,特別是在銀行資本時代、大資本主義時代、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等更是需要以暴力的形式來發展共產主義。
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暴發以來,世界共產黨人和左翼知識界開始主張暴力革命,大力強調議會外斗爭尤其是群眾工作和群眾運動的重要意義。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第十一次國際會議也呼吁共產黨和工人黨在各自國家開展工作,廣泛發動群眾斗爭。在第十九次研討會也指出,世界共產黨人需要積極發展會議之外的運動,動員一切群眾來為國際共產主義的實現和發展提供重要理論支持。因此,從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馬克思和列寧所倡導的暴力革命理論仍然是二十一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重要趨勢。
(六) 建立廣泛的、世界左翼聯合的世界革命統一戰線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共產黨人在反對當前社會制度的同時也在努力爭取世界上各個民主黨派之間的和諧統一。由此可見,從馬克思的角度來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是一種謀取利益的重要運動形式,想要取得最終的勝利單單依靠某一個國家的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是需要多個民族共同努力來聯合實現。
在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下,國際共產主義開始朝著資本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共產黨在發展的過程中開始主要和外界聯系,通過相互出席各自的活動和舉辦多方國際會議等形式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為了實現世界左翼大聯合與全球反資本主義各種力量的大團結,世界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在國際金融危機后先后三次召開國際會議,圍繞如何推動工人和人民爭取勞工權利和社會權利的斗爭、怎樣強化工會運動進行探討,希望在多個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來更加完善共產國際社會的建設。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是世界范圍內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一種無產階級為解放而開展的斗爭。在新的歷史時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面臨全新的挑戰,同時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為此,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相關人員積極思考怎樣采取有效措施來發展共產國際,實現共產國際發展和各個國家發展的適應。
參考文獻:
[1]徐浩.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與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研究.科技經濟導刊.2017(26).
[2]湯兆云、孫應帥.當代世界社會主義與社會發展:新情況、新問題、新對策——第四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論壇綜述.克思主義研究.2016(10).
[3]高放.《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年鑒(2016)》序言.社會主義研究.2017(6).
[4]吳宗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貢獻探討.小作家選刊.2016(5).
[5]王璽博.國民革命時期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關系研究.黑龍江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