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傳奇 于文瀛
摘 要:中國政府于2003年作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但如今東北地區的發展卻面臨著市場化水平不高,國有企業發展活力不夠,民營經濟發展不充足;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度不夠;思想觀念不夠開放等問題。所以,在推動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的同時,仍不能放棄東北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是以,發展東北地區的小商品生產行業,成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方式之一。
關鍵詞: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局限性;解決措施
一、生產小商品的必要性
(一)、小商品的概念
一般說來,小商品是指那些生產所在多輻射面積廣、商品款式繁多、消費變化急速、價格相對較低的小百貨、小五金、某些日常生活用品以及部分文化用品等。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小商品的品種不斷增多,小商品生產的推陳出新的速度非常明顯。
(二)、當今時代發展對小商品生產的影響
1、生活水平的改變對小商品需求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的收入程度大大提高,生活條件在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在人們能夠滿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后,人們往往會追求更快捷、更方便、更高端的生活模式。而在其中人們對于小商品的需求也會日益增加。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現在人們的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們有了閑錢之后看到新款式,新功能的小商品便會購買,而舊的但還未壞的小商品便會被放置不用。正因如此,小商品的需求增加,同時小商品生產才會增加。在這里舉個反例,在建國初期,我國施行著計劃經濟的經濟制度,當時市場上根本沒有款式太多的同功能商品。因為在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低下,個人收入極低,生產的商品只注重質量,不注重外觀。這些小商品只要能用就行,人們不能夠隨意挑選,所以人們所具備的小商品可以使用很久直到用壞才會購買新的。因此人們對小商品的需求量就會下降,同時使小商品生產產生了消極性。由此可見,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小商品生產是有積極影響的。
2、物流行業對小商品需求的影響
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促使人們可以以最短的時間買到距離自己遠但吸引自己的小商品。而小商品的生產商便不需要僅僅滿足周邊人群偏好的需要,更可以增加商品的樣式來吸引遠方的潛在消費者。發達的物流行業就是遠方消費者與小商品生產商之間聯系的橋梁。物流行業發展促使消費者數量增加,使得小商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使小商品生產增加。
對于2000年之前出生的這些人來說,他們可以明確的感受到物流行業的發展對人們生活的改變。比如在以前,如景德鎮、德化、石灣、醴陵等地方的陶瓷工藝品做工十分精致,非常出名。然而這種易碎品很不容易運輸,且用時較長,在北方對一般人來說求而不得。但是現在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讓陶瓷工藝品更多的出現在北方人的家中,致使景德鎮、德化、石灣、醴陵等地的陶瓷工藝品產量增加。
3、價值觀念對小商品需求的影響
根據價值觀的不同,有的人喜歡喜新厭舊,有的人喜歡勤儉節約,還有的人喜歡盲目從眾,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價值觀影響了人們對小商品的需求。比如,當新款化妝品出現的時候,有的人就會立即購買,不會在乎自己用沒用完以前的化妝品。有一部分人,內心會覺得如果不買新款化妝品就會落伍,自己會被別人看不起,從而買了新款化妝品。還有一部分人,則會選擇等舊的用完之后再思量買新款是否合適,最后決定是否購買。然而恰恰是第一、第二種人促進了小商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可見,人們的價值觀對小商品需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小商品生產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二、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的現狀和特點
(一)、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的現狀
1、區域分布
東北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在該區域多是生產大宗型產品的工廠。而小商品生產廠家一般多集中在接近原材料產地,或接近出售市場所在城市的周邊地區。因此數量有限,產品僅供周邊消費使用。
2、生產情況
東北是著名的重工業生產基地,由此可見,東北地區的生產制造能力不容置疑。然而,這種生產制造能力絕大部分偏向重工業上,因此對于小商品生產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小商品生產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當本地的小商品生產廠家生產能力飽和,為滿足全部人所需要的小商品需求,從而不得不從外地購買。
3、銷售情況
從上述兩點就可以看出,東北地區的小商品生產情況不容樂觀。小商品生產廠商能滿足,或不能全部滿足本地居民需要,因此銷售情況處于一個穩定的情況。但是,當外地產品在價格、性能優于本地產品時,本地廠商的銷售情況會大幅度下降,從而使廠商縮小生產規模,最終可能導致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完全消失。
(二)、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的特點
1、生產小商品的特點
一般生產小商品的所在地要多輻射面要廣,生產的商品要花樣繁多價格要相對較低,且人們的消費變化要迅速。小商品生產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小商品生產以個體勞動為基礎。并且小商品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者的自身需要。這種商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貨幣—商品。
2、東北地區生產小商品所具備的特點
東北地區生產資料豐富,足夠滿足生產大部分小商品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全球工業產能過剩,使東北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失業人員,同時與外地的進城務工人員組成了一大批自由的勞動力。因此,發展小商品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數目完全不必擔憂。
三、與江浙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生產小商品的局限性
(一)、地理因素
1、地理位置的影響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江浙地區位于中國東南,其海岸線廣布,且內陸水系發達,有利于水運。因此對于出口來說,節約了運輸成本。但東北地區位于中國北方,與其交壤的國家有俄羅斯、朝鮮與蒙古,隔海相望的有日本與韓國。可是這些國家對東北地區的小商品生產無法帶來更大的收益。第一,東北與俄羅斯交壤的部分是俄羅斯的東部。這個地區是俄羅斯全境內城市最少的地區之一,住民也不是很多,是以,消費者過少,出口并不能帶來太多收益。第二,盡管中國與朝鮮接壤,但是,目前朝鮮施行完全的社會經濟,并且還未對外開放市場,因此小商品無法進入朝鮮市場,更不要說能帶來收益。第三,韓國與日本雖然距離東北地區很近,但是對于這兩個國家來說,對于國外小商品的進口數額很少。一般進口的小商品為國內生產資源較少的小商品,如紙、一次性筷子等。
2、自然資源的影響
即便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然則東北地區以重工業生產為主。因此,小商品生產得不到足夠的資源,致使小商品生產的發展速度極度緩慢。
(二)、歷史因素
1、東北地區在歷史上的地位
歷史上的東北地區一向屬于那種名義上統治多于現實統治的區域。即使以武力控制住,但是政府對該地區的治理力度一直不大。好比在唐朝的時候是朝貢關系,宋朝時候東北地區屬于遼國的國土,明朝時候就不用說了,東北地區成了滿清的發源地,清朝時候才算是真正的領土。也就是說清朝以前,中央與地方沒有任何關系。因此,東北地區一直到近代才得到發展,在此之前更不要說小商品生產的出現了。
但隨著造船技術的成長以及北方連年的戰亂,使權力中心和大量人丁南遷,促使了江浙地區快速發展。小商品的生產得到了極大的進步。從此,江浙地區的小商品生產一直經久不衰,成為了一個有歷史底蘊的產業,在這其中以陶瓷工藝品最具代表性。
2、東北重工業基礎對小商品生產的影響
東北地區是建國后當局提議并投資建造的主要工業基地之一。在“一五” 時期, 政府建立的 156 項重點工程中有 58 項建在東北。同時,圍繞著這 58 項重點工程,政府又建設了上千個與其相關的項目, 加上幾十家“南廠北遷”企業, 使東北成為了中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到 80年代 , 東北的工業水平又進一步發展 , 形成了以重工業企業為主體, 以能源、原材料、機器裝備、化工、森工和軍工等為骨干, 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化工、鋼鐵、機床、汽車、電站成套設備、船舶、飛機制造基地。
盡管東北重工業的基礎十分雄厚,但當初為了發展重工業,消耗了東北大量的資源,因此,目前的東北處在資源匱乏的時代,留給小商品生產的資源不是太多。同時,大部分工業生產所用到的機器設備,并不適用于小商品的生產,是以小商品生產必須購進新設備。但由工業基礎所帶來的名氣,也為生產的小商品的銷售制造了不可磨滅的優勢。
3、制度對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的影響
東北地區是我國進入計劃經濟體制最早、退出計劃經濟體制最晚的省份之一,在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這一階段,東北地區是施行生產資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目標最早、最徹底的地區。目前,東北三省盡管所有制結構調整取得較大進展,國有經濟比重呈下降趨勢,但與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相比,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仍然緩慢,數量較少、比重較低,且國有企業問題比較突出。
從《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中明確指出在規劃范圍內的95 個地級老工業城市中,盡管大部分城市發展的速度有所加快,但他們的發展方式依舊比較粗放,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整改;少部分城市的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止,并且他們的主導產業表現出了明確的衰退趨勢,調整改造的任務十分艱巨。而在這95個地級城市中,東北地區共占23個城市,達到了24%的水平。其中,黑龍江省6個,吉林省6個,遼寧省11個。
由此可見,經濟體制發展的緩慢,使東北地區的制造業進步緩慢。產業沒有新的活力的注入,代表著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停滯或衰退。同時,小商品生產也根本無法得到發展。
(三)、人文因素
1、當地人性格
東北和江南兩個鮮明特點的地域環境和人群特性。東北地區幅員遼闊、動植物種類多樣,四季變化明顯。在這片地區生存的人們,為了適應這種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當地人粗狂、豪邁的性格。在東北地區的世居的少數民族大多具有剽悍、粗獷、率真的性格特性。在漢人進入東北地區后,在該地區生活的少數民族的影響下,以及東北地區嚴酷的生活環境的洗禮,逐漸形成了與該地區少數民族相似的性格; 而與之相對應的江浙一帶,丘陵山地廣布、河流縱橫交錯、植被生長茂密、氣候溫暖濕潤。在以農耕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生活下,人的性格柔婉、細膩、精明。若是將東北人和南方人相互調換,在長時間的地域環境影響下,其自身的性格特征會逐漸本地化。
由此可見,具有粗狂、豪邁、剽悍性格的東北人,對于生產小商品這種小物件其實是完全沒有多少的興趣。
2、高等教育的趨向
東北和江浙地區都有許多高校,但兩地高校的教育重點是有所差別的。江浙地區一共有105所本科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綜合類大學,或經貿類大學。其中在綜合類大學中,這些學校的經濟類專業也是重點專業。由此可見,江浙地區小商品貿易發達也與高校的教育重點密不可分。
而東北地區的 89所高校,有45所高校是工科類高校,其中出名的有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這些高校都在全國排名靠前。這些工科類高校,大多都是由于東北重工業基地的發展,從而為了供應專業人才,才創辦的。因此對于經濟貿易類人才的培養便比不上江浙地區,所以小商品生產才會發展緩慢,銷售情況不能夠進步。
3、交通運輸對小商品生產的影響
東北地區的鐵路運輸條件,在工業生產發展的情況下,使東北內部鐵路網絡交錯密布。但是從東北向南方運輸商品的距離較遠,用時較長,用度較高,完全沒有江浙地區的距離優勢。相反,從江浙地區運往北方的情況同樣如此。
水運方面對于東北來說不占太大優勢。首先,東北地區的河流網絡沒有江浙地區發達,是以內河航運只能輸送到主干江河沿線城市。其次,東北地區只有遼寧南部沿海,但適合修建港口的水域也不太多。而江浙地區海岸線長,有許多天然良港,因此對于出口來說,江浙地區可承受貨輪能力大大超過東北地區。
四、解決措施
(一)、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的地理優勢
東北位于東北亞地區的中心,與環渤海經濟區相連接,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網絡較為發達,現代化運輸方式比較齊全,建成了以公路為基礎、鐵路為骨干、沿海港口為門戶、民航、管道運輸相配合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東北地區可以針對臨近經濟區,和所在經濟區生產相適應的小商品,利用距離優勢,與江浙地區的小商品生產商競爭潛在客戶。
(二)、合理利用東北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
盡管東北地去的工業基礎的優勢正在逐年減少,但是與江浙地區相比仍擁有巨大優勢。東北地區的小商品生產商可以趁著工廠的倒閉,接納一些自身所需要的人才。這樣的話,可以節約了培養人才所消耗的時間、成本。同時,東北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也為小商品生產,帶來了大量的技術能力。
(三)、新的政策為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帶來的優勢
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執行,東北地區在“一帶一路”貿易往來中所具有的區位優勢也越來越明顯。[5]“一帶一路”有利于東北地區打造具有區域特點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成為了連接東亞與歐洲的橋梁,增進了兩大區域的經濟合作。加上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振興支持政策為東北小商品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一帶一路”建設必將為東北地區小商品生產開創廣闊發展空間。
(四)、增加對經管類人才的培養
目前,當今世界處于工業產能過剩的時期,工業產品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但是小商品這種日常用品從不缺少市場,所以東北地區要從注重工業生產向部分注重小商品生產轉移。而小商品的生產最終目的是為了銷售,所以,培養經管類人才成為重中之重。在東北地區所培養的人才一定會比在其它地區所培養的人才更適合東北地區。因為,當地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培養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的了解東北地區的經濟情況,節省了適應東北市場所花費的時間。因此,東北地區注重經管類人才培養有助于東北小商品銷售,促進小商品生產的發展。
(五)、生產技術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
如今所在的科技時代,使流水線上的工人數量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自動化生產設備。改進的生產技術有效的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我們不可否認有些小商品的生產機器依舊比不上人工,如,工藝品制造行業。隨著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機器生產最終會取代絕大部分手工生產,而無法取代的手工生產出來的商品,只會成為富人的收藏品,畢竟機器無法體現出制造者的意境。由機器制造的小商品,足夠滿足一般人的需要。
五、總結
東北地區想要發展小商品生產必須面對自然資源處于枯竭狀態;工業優勢更加的不明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遲緩;高素質經管類人才數量不足;無法充分發揮交通運輸能力;用于生產小商品所需的勞動力逐年減少等不可避免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東北地區為了促進小商品的生產,對于原材料要學會開源節流;合理利用東北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與高校聯合主動培養高素質經管類人才;提高交通利用率,改善交通管理能力;利用更優惠的政策吸引其他地區勞動力,改善生產技術以彌補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由于小商品大多屬于消耗品,市場上會一直存在需求,這些需求為小商品的生產提供了動力。東北地區只要充分利用環渤海經濟區與東北亞經濟圈的區位優勢生產與銷售小商品,便可以重新推動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成為東北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柱。
參考文獻:
[1]張鳳武.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基礎研究[J]. 技術經濟,2006,(11):35-38+67.
[2]劉長溥. 對外開放對東北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D].遼寧大學,2016.
[3]馬振慶,肇啟新. 東北人性格特征與油畫風景的地域性[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16,(02):159-162.
[4]《中國統計年鑒2016》
[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課題組,李紅娟,劉現偉. “一帶一路”背景下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 經濟縱橫,2017,(0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