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云 任麗華
摘 要: 本文對本溪評書的傳承現狀,及傳承與保護的實施與建議等方面進行研究,目的是探討如何以創新推進本溪評書非遺保護傳承方式的變革,推動非遺更好地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讓非遺更好的“活”下去。
關鍵詞: 本溪評書;活態;傳承;保護
基金項目:2017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一般項目《評書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研究》L17BZW001。
一、本溪評書的基本情況
評書是一門古老的說演藝術,主要流傳于我國北方地區。是以北方語音為基礎,用普通話說演。在藝術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獨有的程式與規范。通過制造懸念,及使用“關子”和“扣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使其表演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本溪評書(北京評書)以田連元為代表,是我國著名的評書藝術家之一。是北方評書的重要組成部分。田連元早年隨父學書,后師承天津著名評書藝人王起勝,尤其是播講的電視評書,更是家喻戶曉、聲震九州,田連元以長篇傳統評書《楊家將》、《劉秀傳》和新評書《歐陽海之歌》、《血濺津門》等享名于書壇。1985年3月,他率先在遼寧電視臺連播電視評書.田連元的電視評書之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于他努力站在時代的高度重新審視歷史人物與歷史故事,尋求今人與古人在心靈上的契合點。由于故事翻新,語言出新,動作出新,從而使他的說書魅力不同凡響。
2008年6月,本溪市非遺保護中心通過積極申報,本溪評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年來,隨著各種文藝形式的增多以及大眾傳媒手段的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極大地豐富起來,逐漸削弱了人們對本溪評書這一藝術門類的癡迷。目前,本溪評書面臨著經費不足、人才匱乏、新作短缺、觀眾日寥等困難和挑戰。
二、本溪評書活動現狀
本溪市相關部門在1995年—2010年期間,組織人員對田連元評書藝術進行考察、研究,已撰寫、編輯出版了《田連元的評書藝術》一書,對本溪田連元評書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保存了這一藝術形式的珍貴資料,使之得到較好的靜態保護。
2015年本溪市非遺中心撥付專項資金翻錄中央電視臺曲苑雜壇早期播錄的田連元評書作品《水滸人物轉》、《隋唐演義》、《津門傳奇》、《鏡花緣》等,并將《水滸人物傳》音頻資料編輯成文字, 10月由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省文聯、中共本溪市委、本溪市政府聯合主辦了國家級非遺項目---《本溪評書》傳承與保護論壇暨田連元從藝60周年研討會。
2016年11月,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本溪評書”走進聯豐小學,此次活動特邀本溪評書傳承人田連元學生裴冠紅為學生們授課。課堂上裴冠紅講解了評書的歷史起源、表現手法、表演技巧等知識,并現場演繹經典評書選段。用風趣幽默的講解和表演,讓學生們感嘆傳統藝術的魅力。
2017年7月,遼寧科技學院人文藝術學院與本溪市非遺保護單位聯合成立了《本溪評書》傳承工作室,并以《評書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為課題獲得了2017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支持。項目主持人帶領全體成員多次開展研討會;到本溪市非遺保護單位、鞍山市非遺研究中心、遼寧科技大學(評書表演藝術專業)等地進行調研;協調并成功舉辦了2018年5月21日在遼寧科技學院“曲苑流芳”本溪站的評書巡演;撰寫相關論文及調研報告等。為項目保護單位加強傳統劇目整理、公益性演出以及進校園等活動來培養后繼人才和擴大宣傳。
三、本溪評書活態傳承與保護的實施與建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說書場已經沒有了。評書藝術講的是互動,這樣使評書藝術的傳播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若不及時搶救,失傳在所難免。所以,培養評書演員、評書觀眾、評書聽眾是保護文化遺產的關鍵所在。高校可以把評書藝術作為一門選修課引入課堂,培養評書藝術的觀眾,使評書藝術步入活態傳承的軌道。
(一)明確活態傳承的方法與途徑
首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重視與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傳承人。無論是英雄史詩、民間傳說的講述者,還是口傳身授出神入化的表演藝術家,可以說,技藝就在他們身上,沒有他們,就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其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的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生,是歷史、地理、經濟、人文等綜合環境造成的。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設立,就是要激活一池春水,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文化生態保護的大環境中得到整體性保護。
第三,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通過生產性保護,使得這些非遺項目能夠在商品市場中生存,吸引更多的人才進行這一項目的學習與傳承,讓項目的產品走進千家萬戶,這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才能建立良性循環。田連元是第一個把評書藝術移植到電視上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如今,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了尋常百姓家,一種文化的消失,注定會有一種新的文化方式來替代。
(二)持續開展本溪評書系列的傳承工作
1.傳統曲目整理。對田連元評書傳統曲目《雙鏢記》(約40萬字)、《小八義》(約60萬字)、《田連元短篇評書集錦》進行整理。 全面搜集、整理與本溪評書相關圖文、聲像資料,并將收集的資料進一步完善項目檔案。
2.基礎性傳承工作。建立1個傳承基地,每年組織傳承人到傳承基地開展傳承活動6次;同時,邀請2名代表性傳承人舉辦2期本溪評書培訓班。目的是擴大傳承隊伍,進一步促進本溪評書的傳承與發展。
3.以演代訓,開展展示展演活動。舉辦4次評書專場展演,邀請評書老中青三代藝人20人同臺獻藝;開展本溪評書進校園、進社區.目的是加深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本溪評書的認知度,使本溪評書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4.保護成果出版。2011年9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田連元自傳》出版發行;在2015年10月由中國曲藝家協會、遼寧省文聯、中共本溪市委、本溪市政府主辦,本溪市文化廣電局承辦的《田連元從事評書藝術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在本溪市隆重舉行。擬出版田連元評書理論專著《田連元論評書表演藝術》(教材)書印數1000冊。
(三)發揮高校產教融合優勢傳承保護本溪評書藝術
遼寧科技學院人文藝術學院與本溪評書保護單位之一的本溪市群眾藝術館進行了聯合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傳播途徑和生態環境的改變,如果僅僅局限于博物館式的保護,加上傳承人年老力衰,力不從心,受眾群體后繼乏人,難免陷入窘境。如何輻射面廣,發揮利用高校服務地方,應積極實踐。
評書藝術進校園,是活態傳承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擺脫了以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方式,創新了傳播途徑手段,開辟了評書藝術傳承的新領域.大學校園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場所,目的就是教書育人,通過此項活動,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熱愛;對大學生今后的工作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前,在國家文化部項目資金的支持下,本溪市相關部門已經與北京師范大學音像出版社出版了《田連元作品集》《田連元從藝六十周年系列活動等出版物。為評書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評書藝術的活態傳承與保護研究》不應僅僅局限于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立項,志存高遠方能風行天下。
參考文獻
[1]本溪文廣局.藝海泛舟,田連元先生從藝60周年系列活動[M]2017(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