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獻
摘 要:列舉了五種數學方法,對如何巧用數學之力,助攻物理之教學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數學方法在物理教學中容易造成的一些錯誤。
關鍵詞:初中物理;數學方法;應用;誤區
要學好物理,必須要有扎實的數學知識。在很多物理教學中,恰當地應用數學方法,常常能起到打通關卡,使問題簡單化、條理化。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巧用數學方法于物理解題中,可以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對物理的學習、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很廣泛,本文列舉了五種常見的數學方法來探討這一問題。
1.比值定義法
比值定義法就是利用兩個(或者多個)物理量的比值作為新的物理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比較常見,主要有三種:
(1)比值定義法用于物體運動特征的定義,例如速度。速度公式為v=s/t,它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比值定義法用于物質特性的定義,例如比熱容、熱值、密度。這類比值定義法有兩個或多個物理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反映物質的特性,這種特性由物質本身所決定,與其他量無關。
(3)比值定義法用于物體外在作用強弱的定義,例如功率、壓強。它的大小受定義所用的物理量大小的影響,并不反映其自身的固有性質。
2.比例法
比例法就是利用各個物理量之間的比例關系來分析問題。用比例法解題,可以簡化物理的解題過程,解題思路可歸納為以下四步:(1)寫出公式的表達式;(2)列出比例關系;(3)化簡;(4)代入數據計算。
例1.兩杯酒精和水,若兩者的質量之比為2∶3,求酒精和水的體積之比是多少?(ρ酒精=0.8g/cm3,ρ水=1.0g/cm3)
解: = = · = · =
公式變形是比例法解題的難點,學生容易做錯,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這一問題要引起重視。
3.不等式法
不等式法在初中物理的應用有以下幾種情況:
(1)確定某一物理量的取值范圍;
(2)求最大值或最小值;
(3)比較同類量大小等。
比如:光學中計算凸透鏡焦距的取值范圍,對初中生來說難度較大。應用數學方法中的不等式解決這類問題,就會使問題化繁為簡。
例2.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小明將一蠟燭放在離凸透鏡12cm的位置時,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放大的像;改變蠟燭的位置,使其離凸透鏡20cm的位置時,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縮小的像,求凸透鏡焦距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分析: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
成放大實像時,2f>u>f,即2f>12cm>f …… ①
成縮小實像時,u>2f,即20cm>2f …… ②
解不等式組①②,得到10cm>f>6cm
4.圖像法
圖像法是指利用圖像來描述物理信息,呈現物理規律,從而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初中物理教學中有大量的圖像問題。圖像法是數學中數形結合的方法,是一種非常形象的數學語言,它能將物理情景、過程、狀態等以直觀的方式迅速呈現。
例3.甲圖所示電路研究某電阻式傳感器的特性。已知電源電壓不變。圖中R為電阻式傳感器,R0為定值電阻。當R的阻值從0變為60Ω,測出R消耗的電功率P與它的電流I關系如乙圖所示。則:
(1)當電路接通,傳感器消耗的功率為零時電路中電流為 A;
當通過R的電流為0.1A時,電阻式傳感器的電阻為 Ω。
(2)求P1的值。
分析:(1)∵當傳感器消耗的功率為零時,從乙圖可知:I=0.5A;
當電路中的電流為0.1A時,從圖像可知:
此時傳感器電阻最大為R=60Ω
(2)∵P1=I1U1=I21R=(0.1A)2×60Ω=0.6W
利用圖像法解題要注意三點:(1)看清橫軸、縱軸各自表示的物理量;(2)看清坐標上的分度值;(3)圖像中某個物理過程是通過線來表示,而物理狀態一般用點表示,這些關鍵點(起點、拐點、終點)所包含的信息要特別
注意。
5.方程(組)法
方程(組)法是指在求解某個物理量時,根據物理量之間的因果對應關系,列出方程(組),然后通過求解方程(組),從而求出物理量的方法。初中物理常見壓軸題中,計算難度較大,用常規方法求解往往難以解決,引入數學方法中的方程(組)法可以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上面例題中:
例3.(3)求電源電壓U和R0的阻值。
分析:當R=0時,I2=0.5A,∴U=I2Ro=0.5A×Ro……①
當R=60Ω時,I1=0.1A,∴U=I1(Ro+R)=0.1A×(Ro+
60Ω)……②
聯立方程①和②解得:U=7.5V;Ro=15Ω
利用方程(組)求解物理題要特別注意以下四點:
(1)列方程時各物理量的單位必須相對應;
(2)未知物理量要用物理學科特有的符號表示,不要用x、y表示;
(3)熟練使用等式加減乘除、平方、開方等數學技巧求出方程的解;
(4)要養成檢查的習慣,把答案再代入方程驗證,注意結果是否符合物理意義。
以上列舉了五種數學方法,對如何巧用數學之力,助攻物理之教學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這些數學方法的應用使得物理問題變得簡單起來。然而數學方法的應用,也常會造成一些錯誤,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分析原因,避免陷入誤區。
二、數學方法在物理教學中,容易造成一些錯誤
1.誤區一:每個物理量的單位必須是相對應的
初中物理解題過程中要求每個物理量后面必須寫上單位,而且每個單位必須相對應,這樣得出的答案才正確。而用數學方法解題時,各個量只需要數值,對單位沒有過多要求,容易造成學生解答物理題目時也經常缺少單位。如利用壓強公式P=F/S求解時,受力面積的單位經常出現平方厘米,學生如果沒有將受力面積的單位換算成平方米,就直接用平方厘米代入計算,就會出現錯誤。學生忽略了物理量中“量”的意義。
2.誤區二:不存在正比、反比關系的物理量
物理概念教學時,要注意一些公式在數學、物理上的區別,如密度公式ρ=m/V,有些學生用數學方法根據公式,錯誤地得到物質的密度跟質量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但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與質量、體積沒有直接關系。
初中物理教學中這類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比熱容、熱值等。用數學方法分析時,一定要考慮其物理意義。
3.誤區三:不能只是根據公式用數學方法求解,要考慮物理公式建立的由來
運用物理公式解題時,要使學生明白公式的由來,避免機械地套用公式。
例4.一個橋墩浸入水中的體積為10m3,橋墩受到的浮力為 N。
分析:很多學生容易用數學方法根據浮力的公式計算,即F浮=ρ水gV排=1×103kg/m3×9.8N/kg×10m3=98000N,出現這樣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在解題時沒有弄清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時要注意講清物體所受浮力的產生原因是什么?理解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浮力產生的原因。實際上,浸在水中的橋墩并沒有受到水對它向上的壓力,
所以水對橋墩的浮力為零。這時浮力公式F浮=ρ水gV排就不適用。
決定浮力大小的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因此F浮=ρ液gV排是計算浮力大小的量度公式,并不是決定公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中物理教學巧妙地應用數學方法,既加強了物理、數學學科間的聯系,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數學方法在物理解題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已作說明。因此,要在物理教學中應用數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王瓊玲.淺談數學思維和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教師版),2015(5):78-79.
[2]江寧.巧用方法記憶物理知識[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07,23(2):90-91.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