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現如今,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浪潮正在不斷推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也日益凸顯著別樣的風采,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語文課堂看似熱鬧,但是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卻無從考量。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比之前有了何種進步,求知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否逐步提升,其思想精神方面可否受到教學的熏陶和滲透,朝著進步的方向發展?這種種事關學生學習效率、事關教學效果的內容卻沒有得到科學的評價。從一些語文課堂教學來看,多目標成為無目標,重方法輕目標,多形式下的教學往往會出現“曲終人散”的斷鏈感,而一些教學總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般劃過,讓學生興頭上的學習戛然而止,出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實則是教師沒有弄清楚在語文課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其對日常教學的經驗總結,反思不足都缺乏深入的探究,從而導致教學質量差強人意,筆者就如何打造有效的語文課堂作了如下思考。
一、語文教師要具有文化底蘊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必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初中生認知需求的不斷提高,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補充知識,拓展視野,提高文化底蘊,從而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文化底蘊的累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非長期堅持不懈的學習與吸納新知,才能與時代同步,與社會所需、學生所需相契合。面對時代所需的學習型、創新型、研究型的人民教師,當下,作為語文教師必然需要不斷夯實自我的知識基礎,豐富知識儲備,涉獵多種專業知識,跟得上信息技術時代的新型理念,從而切實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不斷推出自己的特色,從而成為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提升教學效果的源頭活水。教師本身廣泛閱讀,就是為了在課堂上能夠胸有成竹,從容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而不是“一問三不知”,可以說,課堂教學有許多預設生成的意外驚喜,但是要讓這些驚喜成為精彩的點睛之筆,需要的是教師及時捕捉并拓展話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思維。當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文化底蘊比較濃厚時,便能夠對學生的質疑、詰難、困惑給予精準的引導與幫助,而不是自己面對問題的出現,也流露出力不從心的尷尬表現,這就讓學生心目中無所不知的神圣的教師形象大打折扣。
二、圍繞學生主體做好文章
初中語文課堂,中心人物實際上就是學生。教師的角色被定位為參與者、輔助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集聚于一身,為學生服務。因此,課堂教學上,教師要精講多練,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多說、多練、多思考。正所謂,高品質的語文課堂就是基于學生足夠關注,了解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各自的知識體系,做到教學中既要有藝術性,也要對教材的講授做到點面結合,細心關注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學習狀態,以此來反饋出教師教學的質量高低。有效的語文課堂,并不是圖于表面的熱熱鬧鬧,而是學生能夠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下積極投入熱情,深入思考問題,師生之間有質量地互動,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受學語文的樂趣。曾有位學者說過,只有“老老實實、真真實實地教語文”,才能夠讓語文教學回歸。曾幾何時,將生字生詞、主題思想、段落大意、篇章結構作為教學的固定模式,也成為語文教學套路,不少教師從未另辟蹊徑,除此之外,還忽視了對課文中一些具有深刻含義并起到關鍵作用的詞句的精講與解讀,沒有與課本中人物特點、主題思想、上下語境緊密結合起來,缺乏點面結合,這就使得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如,教學《祝福》一課,某位教師認真地講到了魯迅寫此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魯迅個人的生平,解釋了生字生詞,對課本上的幾個多重復句進行了分析講解。同時還一邊啟發式提問一邊讓學生討論分析課文。粗略一看,似乎沒有遺漏之處,但是從學生的反饋中卻發現,學生吸收到的知識太少,留有深刻印象的內容不多。究其原因,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對文章中關鍵詞句、段落的分析講解,而這些恰恰是提升教學效果的突破口。如,文中“我”對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的描寫部分實則在全文起到重要作用。教師引導學生逐字逐句進行啟發思考,尤其是對“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包含有三個分句的一句話,要求學生思考看能夠改成包含長定語的單句,并說出為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在認真思考這個“為什么”的時候,需要聯系作者所刻畫的人物以及聯系課文的主題思想,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思考,當學生領悟出來“為什么”的答案后,其語文水平自然會得到提高。
三、滲透情感豐盈思想
語文承載著豐富的情感,也蘊藏著深邃的思想,語文教學成為人類文明的有效傳播載體。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教學要注重展現出課文中所包含的各種美,生活美、藝術美、自然美、語言美等等。美讓一篇篇文章充滿了生命的靈動,美也讓教學更富有深度和質感。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要求美。平鋪直敘的講解讓教學沒有絲毫生氣,而教師結合課文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身歷其境的感受美、欣賞美,展開想象力,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獲得思想上的共振。在教學中教師要飽含深情,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審美,即在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教會學生正確的審美與判斷,識別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審美鑒賞力。如此教學,語文之美才能夠彌漫于課堂的角角落落,學生從熏陶中獲得美感,習得知識,浸潤心靈,升華思想,豐盈精神世界。
總之,當語文教師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自身的文化底蘊的累積上,放在學生主體學習的效果上,放在凸顯語文人文性的美感上,課堂教學效果自然會水漲船高,語文課堂教學才會生機勃勃。
編輯 段麗君